
编者按
10 月 11 日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今年的主题是“实现承诺:全民享有”,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处于生命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尊严,推动安宁缓和医疗成为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支持。
不久前,《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中文形式提出缓和医疗的定义。和安宁疗护相比,缓和医疗不仅针对生命末期患者,更贯穿严重疾病的全程。
截至 2022 年,我国设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达 4259 个。尽管取得进展,我国安宁疗护仍然面临结构性挑战。缓和医疗的核心在于专业性,并不仅仅是社会普遍认知中的“爱心、耐心”或“人文关怀”。因此,缓和医疗的发展也依赖于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然而,目前我国缓和医疗专业医生依然稀缺,其发展任重道远。
本期编辑部联系了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助理戴晓艳、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医师周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邀请他们讲述缓和医疗如何在生死之间为患者与家属带来尊严、陪伴与温暖的故事,以及推动我国缓和医疗进步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详见3~6版)
《医学科学报》 (2025-09-2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