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月,对于迈入校园的医学新生而言,白衣理想与济世情怀正悄然生根发芽,他们将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开学典礼上,院士、校长和书记们以殷切嘱托点亮前行的明灯。为此,本报编辑部整理了多位两院院士在各大医学院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将这些智慧与期望,献给每一位即将启程的未来医者。

程京:望闻问切学本领,知行合一取真经
医学的世界,既需要临床的敏锐与温度,也需要科研的深度与创新。我想借用中医“望、闻、问、切”四字来谈一谈如何既康养身心,又做好学问。
“望”:胸怀全局,鼓励交叉。中医之“望”,是观气色、察整体;而我们医学人的“望”,是视野的开阔与方向的判断。
本科同学们,你们正处在积累知识、建立系统认知的关键阶段,不妨多了解不同学科是如何回应生命与健康之问的;而研究生同学们,你们在专业道路上已走向精深,更需时常抬头看路,在学科交叉处寻找新的生长点。
“闻”:倾听真实需求,从现场找问题。“闻”,是听声息、辨诉求。对我们而言,是聆听临床的呼声、产业的动向和患者的期待。
临床医学的同学,你们将来直面病患,是医学之大爱流向病人的“终端”;而从事基础医学、药学、医工的同学,你们的工作是支撑临床救死扶伤的“源头”。
彼此之间,尤其需要倾听与对话。多走进医院、接触患者、参与会诊;多走进实验室、企业、科技展会,了解技术和产品的最新进展——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培养出捕捉真问题的嗅觉。
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源于对真实世界呼声的倾听。愿我们都学会“闻风而动”,把需求转化为课题,让研究回应现实。
“问”:追本问质,勇于否定自我。“问”,是中医探求病因的关键,也是科研走向深入的必需。
本科阶段,你们要学会提问、主动发问,从“为什么这个病这样治”到“这个病从何而来再到这个病如何干预如何防”;而研究生同学,更需不断追问实验背后的机理、数据背后的逻辑,甚至自己假设的漏洞。
科研不是重复操作,而是一场与未知的对话。只有问得彻底、问得犀利,才能逼近真理、建立真正的科学思维。不要害怕问题比答案多,不要畏惧推倒重来——因为你问到的那个“为什么”,或许正是创新的开始。
“切”:亲手实践,知行合一。“切”是切脉,是亲手感知、现场判断。医学是实践的科学,临床也好、科研也罢,都离不开亲自动手、认真操作、反复求证。
本科同学要通过实验课,对真实世界、真实场景早接触、早了解;研究生则要在课题实施中打磨技术、优化流程、验证理论。
不管是做芯片、养细胞、写代码,还是分析药物机制、解析病因——只有亲手“切”过,才知道何为可靠的数据、何为有意义的成果。“知行合一”,是让我们不止于想象,而成于行动。在真实的操作中校准认知,在一次次尝试中接近真理。
医学是一个跨越学科、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广阔领域。我们循着不同的路径而来在此相遇,共同面向人类生命健康的宏大命题。“望、闻、问、切”不仅是中医的智慧,也可以成为我们共通的科研行为与成长态度。而最终,我们要让所学落于实处,以术载道、以道驭术——这里的“道”,是守护每一个人健康的使命,是推动国家医药创新的责任;而“术”,是你我所练就的临床技能、工程方法、药学研究与科学洞察。
无论你将来站在手术台前、实验室里还是产业一线,愿你不忘爱护好自己的健康、跨界学习了解人文艺术和运动锻炼之法,调理好自己的身体、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愿你不忘互学-互望、不忘倾听、不忘追问、不忘亲手去“切脉”实操。
让我们共同以现代科学之精神,努力践行望闻问切之精髓,做既能“仰望星空”也能“切脉救人”的医学人,将学有所成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本文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席教授程京在该校医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陈国强:以改变为刃,以仁心为帆
读大学是一次探险,探索个人成长、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能否完美相融。在大学,需要打破思维边界,超越碎片化信息,升级自己的认知;需要在博学基础上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慎辩慎独慎微能力,提升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与时俱进,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对未来医疗智能化趋势;我们还需要在志愿服务、学术伦理讨论中,确立对生命、公平的认知,锻造能力,沉淀专业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迁,努力获得行业准入资格,奠定职业基础。
东坡居士有句箴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没有捷径,勤奋从来是成功者的磨刀石。请多一点真情、激情,少一点苦情、矫情,不要把大学当成“文凭工厂”,忽略思维和智慧成长;请多一点苦干、实干,少一点假话、空话,拒绝精致利己主义思想;请拒当“杠精”,不做“戏精”,用学习成果和思想精进代替夸夸其谈;请远离“柠檬精”,见贤思齐,绝不妒贤嫉能。
云海光宽,医路漫漫。请你们与我共同立下三樽誓言:一樽,敬改变——以勤奋为刃,破“被动应试”之茧,敢做医学疆域拓荒者;二樽,献仁心——以温度作帆,携黎寨采药人之诚,守护每个生命的尊严;三樽,赠海南——借自贸港长风,书写新时代“东坡答卷”,在万丈红尘中,以少年意气活出滚烫人生,让自尊自信自爱自省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让自己成为令人敬重、服气、信任的独一无二的你。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在该校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作为一名传染病医学科技工作者,我的一生,都在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病毒和细菌作斗争。传染病学是一个守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守护人民第一道健康防线的战场。同样,你们的选择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在此,我想对你们提出三点希望:
一、希望你们“严谨求实”。医学是一门无比严谨的科学,不容许出现丝毫懈怠与马虎。一次错误,都可能以生命为代价,而生命的重量,从来不容低估。你们一定要养成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学好每一堂课、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善待每一个病人,以敬畏之心面对这份神圣的事业。
二、希望你们“勇于创新”。新情况、新挑战总是层出不穷,希望你们不要被书本束缚,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走到“无人区”,去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在复杂情况下把握关键。
三、希望你们“心怀家国”。医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学,医者的初心究其本源是为民。作为医学人,我们不仅要培养“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更要树立“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担当意识。希望大家将来无论去往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
当前,国家正在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你们选择医学正逢其时。“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勇攀高峰,造福人类”,这16个字送给大家共勉。希望大家用智慧和汗水,去攻克悬而未决的医学难题,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属于你们这一代的伟大贡献,完成属于你们的长征。
(本文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在该校医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乔杰:承厚道初心,启医路新程
站在人生新起点,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我代表学校对大家提三点希望。
一是胸怀“国之大者”,让理想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处扎根。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守护生命、服务社会的崇高事业。
无论未来是奋战临床一线、深耕科研沃土,还是扎根基层乡野,都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以青春之我引领未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
二是练就过硬本领,让青春在专精与博识的医路上成长。医学之路,始于“专”而成于“博”。“专”,是你们手中课本上的医学专科知识、实验技能,是你们医路攻坚克难时赖以依仗的坚实基础;而“博”,则是望向更辽阔世界的窗,是连接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桥梁。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希望大家珍惜求学时光,既深耕专业、锤炼本领,又勇敢跨界、博采众长,成为破解复杂健康问题的“破壁者”和“造桥人”。
三是厚植“仁心”根基,让生命在守护与奉献的航程中闪光。医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仁心”是医者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更是你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从晋代杨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的古训,到今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我们要永怀对生命的敬畏,常抱对病痛的悲悯,将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视解除病痛为己任。我们的仁心仁爱,更要表现在攻坚克难上。
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医学之路从无坦途,我们靠奋斗创造了精彩的过去,还要靠奋斗开辟新的美好的未来。相信在“明德厚道,尚仁出新”的精神引领下,你们必将成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民族复兴的波澜壮阔中,驶向属于医学人的星辰大海!
(本文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在该校医学部2025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范先群:以挑战铸就创新,以智慧引领未来
医学之路,从来都是一场需要持久毅力与艰苦付出的长途跋涉。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甘于吃苦,才能在浩瀚的医海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唯有以扎实的功底筑起根基,你们才能真正掌握那把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为未来成为良医奠定最牢固的基石。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向纵深推进,当代医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已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发展到精准医学、智慧医学,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也正在深刻重塑医学的每一个环节。
医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旧有认知体系的突破与超越。真正的创新,源于敢于质疑权威、跳出传统框架的勇气。面对医学日益呈现出的多学科交叉、大数据驱动、智能化发展的新特征,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勇于挑战意味着既不盲从经典,又不迷信权威,而是敢于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旧有知识体系;意味着勇于质疑学术定论,在尊重经典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意味着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寻找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新路径。
学科因壁垒突破、边界重设而走向“融合”,因知识发展、领域创新而走向“分化”。学科“融合”与“分化”分轨并行,使医学学科发展趋向以整合性、疾病链、亚专科为特点的模式。现代医学的任何一次重大飞跃,几乎都是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结果。基因测序离不开信息技术,新型医疗器械离不开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学。
你们既要扎牢医学基础的“根”,也要伸展交叉学科的“叶”。“交叉”与“创新”,是你们在学习期间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词。唯有融会贯通,方能触类旁通,产生创新的火花。愿你们敢想敢试,勇闯学术无人区,真正成长为以挑战铸就创新、以智慧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
(本文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在该校医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4~5版内容为李春雨编辑整理,专家排列以年龄为序)
《医学科学报》 (2025-09-19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