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2
选择字号:
儿童健康“药”守护

 

 

河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药师张胜男:

守护儿童从安全用药开始

儿童用药安全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由于儿童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特征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用药安全必须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和临床实践。

然而,全球范围内儿童专用药品短缺问题依然突出,说明书儿童信息标注不全,导致临床实践中不得不使用成人药品进行分剂量操作及超说明书用药,增加了用药错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守护儿童用药安全防线,不仅是多层面的技术性操作,更是专业责任和系统工程的结合。

儿童安全用药中的专业责任

守护儿童用药安全是药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药学门诊、驻科药师等形式的药学服务正在我国快速普及和推进。然而,因地区间资源的相对不平衡、药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尤其基层医疗机构药师配备严重不足,药学服务一直未真正深入临床、走近患者。

在儿童用药安全的链条中,药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专业角色。

药师是安全前置的守护者。药师通过处方前置审核,设置精细化的规则,对医生开具药品的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疗程、相互作用、禁忌症等进行前置提醒、警告和拦截,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药师是剂型适儿化的倡导者。我们通过评估不同剂型对儿童的适宜性,发现临床用药需求及现用剂型、规格问题,积极参与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推动儿童友好剂型的研发和使用。

药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哨兵。我们建立儿童药物警戒及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通过评估预警机制提醒临床,及时发现并规避潜在风险。

药师是用药教育的核心力量。我们通过门诊咨询、新媒体平台、家庭课堂、直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家长的用药教育和安全用药知识科普,提高全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视程度。

构建儿童安全用药生态系统

首先,要加强儿童专用药研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儿童药品鼓励研发清单及优先审评审批等各项政策。然而,仍需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儿童适宜剂型、规格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口服液、颗粒剂、口溶膜、微片等更适合儿童服用的剂型。其次,完善药品说明书儿童信息、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专项监测、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等都是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及家庭照护环节也是儿童用药安全的关键。医疗机构应完善儿童用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药品从遴选到使用全流程、各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技术层面,运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设备及软件系统,建立全方位儿童用药错误防范意识,通过剂量的核对、高风险药品识别、标准化沟通模式、风险信号挖掘、风险评估等,为儿童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预警。建设和完善智慧药学、合理用药决策/监测系统、药物治疗监测平台等,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并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的药学服务推广至社区及家庭,惠及更多的患儿。构建“医生-药师-护士-家长”四方协同的用药安全网络,通过标准化流程、智能技术赋能和持续人员培训,将临床应用环节转化为儿童用药安全领域最坚固的堡垒。

守护儿童用药安全需要政策制定者、医务人员、药品企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儿童健康关乎民族未来,用药安全是保障儿童健康的基石。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济南市儿童医院副主任药师郝丽娜:

儿科药师做科普应有5项核心能力

在儿科医疗领域,药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专业角色。他们不仅是药品的调配者,更是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者、儿童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他们以专业的药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搭建起医患信任的桥梁,如春风化雨般呵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一名优秀儿科科普药师的成长,需要具备以下5项核心能力。

专业:筑牢药学服务的根基

专业性是儿科药师的立身之本。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用药风险显著高于成人。不同年龄段、体重及病理状态下的儿童,在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给药方式等方面均需个体化。这就要求药师需扎实掌握儿科生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专业知识,并熟悉药品说明书及最新诊疗指南。此外,通过参与药学门诊、用药咨询等实践,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唯有在专业上不断深耕、反复锤炼,才能真正成为儿童安全用药的“守门人”。

热爱:源自使命的情感动力

药学服务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关乎生命健康的事业。面对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若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往往难以在繁琐日常中持之以恒。这份热爱,源于对儿童健康的深切关怀,源于对合理用药的始终坚守,也源于对职业价值的深度认同。唯有心怀赤诚,才能在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与一次次的科普传播中,始终保持温度与韧性。

创新:让科普触达人心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创新成为突破科普传播瓶颈的关键。传统的单向说教已难以吸引受众,药师需要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创新体现在形式层面,以绘本、漫画、动画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用药知识。创新也体现在技术层面,如智能语音助手、用药知识问答机器人等工具提升效率。创新更体现在渠道层面,运用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答疑等新媒体矩阵扩大覆盖面。创新背后是对受众需求的敏锐洞察,也是跨界融合能力的体现,为此药师不仅要懂药,还要懂传播、懂设计、懂用户。

共情:读懂孩子与家长的心

共情是科普的“催化剂”。药师面对的从来不只是“病”,还有“人”。儿科常被称为“哑科”,患者表达方式有限,而家长往往充满焦虑。若缺乏共情能力,科普容易流于照本宣科、机械生硬。共情,是理解孩子生病时的不适、喂药时的抗拒,是感知家长就诊时的焦灼、用药后的期待。它要求药师不仅关注药品本身,更关注用药行为背后的人。用温暖、坚定的语言建立信任,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协作:融入多学科守护网络

科普绝非药师的“独角戏”,而需要多方协作。在院内层面,可以与医生、护士联合开展合理用药讲座等,整合各方专业优势,提供系统化的用药指导。在跨机构层面,可依托医联体组建科普团队。来自不同医院的药师集体创作、交叉审稿,提升科普的效能和质量。在社会层面,应主动走进校园、社区、媒体,面向公众开展合理用药教育,构建社会共育的网络。

一名优秀的儿科科普药师,既需要专业土壤的滋养,又要经得起人文风雨的洗礼。他们用专业知识化解焦虑,用创意表达传递温暖,犹如点点星光,照亮无数家庭的健康之路。

《医学科学报》 (2025-09-12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 引力波最终证实了霍金的黑洞定理
不纯,原来你是这样的电池负极“保护膜”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1型糖尿病治愈新希望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