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9
选择字号:
MDT在食管癌治疗中愈发重要

 

2024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降至第7位,新发病例约22.4万。但死亡率仍居第5位。总发病和死亡例数全球占比一半以上。

近日,在2025CACA (中国抗癌协会)华中整合肿瘤学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友生教授,对食管癌领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剖析。

食管癌早诊早治率亟待提升

当前,从地域分布来看,食管癌在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太行山沿线地区,以及四川南充、福建泉州、广东汕头地区等都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域。

毛友生表示,造成我国食管癌高发的因素较为复杂。一是遗传倾向性,食管癌有明显家属聚齐现象,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食管癌在一些家庭呈现高发现象。二是生活饮食习惯方面,长期食用过热、过硬、粗糙食物以及腌制食品,饮酒吸烟等,都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营养因素缺乏或不平衡如一些地区的土壤、水源中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衡,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少等也可能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通过筛查发现的未侵及黏膜下层的早期食管癌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不但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医疗费用低,还可以保留病人的食管结构与功能,以达到长期生存和不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

然而,我国食管癌早期诊断率仍较低。毛友生介绍,目前我国食管癌早期诊断率仅为 20% 左右,由于早期食管癌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等到出现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时,大部分确诊食管癌患者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大部分中晚期食管癌病人都需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但创伤大、痛苦多,而且医疗费用高昂。由于病人消化道结构受损后很难恢复,因此通过高发区和高危人群筛查提升食管癌早诊早治率迫在眉睫。

要达到这一目的,毛友生认为,迫切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和对食管癌早诊早治的认知,同时要加强高发区基层医院有关早诊早治的人才、技术培训,推广食管癌早诊早治理念、筛查及早诊和早治技术,在高发地区开展大规模的人群筛查以达到早诊早治和提高食管癌病人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的目的。

精准与微创成趋势

外科手术作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间获得了显著进展。毛友生阐述了食管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

在手术方式上,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渐向微创手术转变。胸腔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例如,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通过在胸腔和腹腔内建立操作空间,利用腔镜器械完成食管切除和淋巴结清扫,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手术创伤更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住院时间缩短,恢复更快,生存更好。

同时,精准医疗理念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术前通过精准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 等,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在手术过程中,借助荧光显影、术中超声等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识别肿瘤边界和淋巴结,实现精准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

此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毛友生强调,食管癌的治疗不能仅依靠外科手术,而是需要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对于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或化疗加免疫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术后辅助化疗/化免或放疗/放化疗也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复发风险。

整合医学引领发展

毛友生表示,目前我国食管癌防治效果超过美国水平,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未来的食管癌防治工作中,整合医学将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他建议,要注重食管癌的全程管理。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预防方面,加强健康教育,改变民众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在筛查方面,持续优化筛查策略,提高早期诊断率;在治疗过程中,贯彻多学科综合治疗和精准医疗理念;在康复阶段,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程管理,为食管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推动食管癌防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带来新的机遇。

延伸阅读

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3.有喜好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4.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5.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如何有效地对食管癌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检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

不推荐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食管癌筛查:传统球囊拉网细胞学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PET检查等。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应该按照什么频率进行有效筛查?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1cm者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3.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患者无异型增生,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原则上,需每年对所有筛查对象进行至少1次随访,及时获取最终诊断结果与结局信息。对于筛查结果为阴性者,针对其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并提醒按要求进行定期筛查;对于筛查发现的癌前病变或食管癌患者,建议按临床诊疗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

目前,病理学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若确诊为食管癌,临床分期诊断还应该做哪些检查?

临床分期诊断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CT,依据医疗条件可选择超声检查、超声内镜(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方法。具体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系统(第8版)

内容来源:《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4-5版由本报记者张楠采写)

《医学科学报》 (2025-08-29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