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
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权益,影响着卫生行业的公信力、社会文明程度乃至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医学技术快速革新、公众健康需求不断变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内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特质,对其职业伦理的要求也呈现出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向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向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转变、向社会共治的角色转变、向高线引领的标准提升的趋势。新征程上,推动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务人员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守初心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是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是公序良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序良俗与法律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秩序。尊重公序良俗是要求医务人员遵守法律,践行道德准则,积极参与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实践,成为遵纪守法和社会道德的榜样。
“我们内心有强烈影响着外在行为的价值观;我们的自然倾向是让自己的行为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我们能利用我们标识清晰的价值观的威力来增加自己的效能;当我们的行为遵从了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平和。”这是价值观的四个规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之中,不仅增加了自我效能,而且充满个人幸福感!
二、遵医德,护健康
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均以患者利益至上为根本准则。医务人员崇高精神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核心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医患关系的本质是生命相托,医务人员有大爱才能构建起医患信任。
“健康中国”要求卫生与健康工作重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新时代,医务人员的使命也在不断拓展,从预防疾病到促进健康,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帮助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医务人员以“淡泊”之心放下功利计较,方能以明志之坚定勇担生命之重;在宁静中沉淀对生命的敬畏,方能以大爱之姿托举起患者的希望,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抵达致远的境界。
三、守公德,勇担当
医务人员的职业属性天然与公众利益紧密相连,勇担符合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既是医学伦理的核心要求,也是现代医疗体系的必然期待。医学是利他性的职业,公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不仅基于个体诊疗能力,更源于其对群体健康的守护承诺。
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科学规范和技术标准,根据实际需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良好的医疗服务,不仅是保障患者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医学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保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理念,以适应新的医疗需求;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四、严私德,守底线
医务人员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仅对个人品质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也对整个卫生行业形象及声誉的维护起到正面作用。廉洁自律不是否定医务人员的合理报酬,而是要求报酬获取途径必须符合职业伦理、法律规范与患者福祉。医务人员应与医药企业保持正当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有效适宜的医疗保健服务。以“治病救人”为唯一价值坐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与药企的交往中保持独立人格,真正实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职业境界。这既是对“大医精诚”传统的传承,亦是现代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学术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真理,而真理的存续必须以“诚”为基础。技术加速变革、学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坚守诚信不仅是学者的个人操守,更是对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承诺。医务人员应当在学术科研中诚实守信,坚守学术良知,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唯有以诚信为基,医学研究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明灯。
医德兴,则医风正,则民心安。医务人员唯有以德铸魂、以技立身,才能在医学技术狂飙突进的新时代,守住医乃仁术的本真,引导整个医疗行业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行风带民风、促社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道德力量。
院士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
心有繁星,不惧前行
医者不仅要具备仁心、仁术,还要有家国情怀和大爱担当。医生应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己任。“医生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既是临床医生,又具备探索疾病的发生机理、研究和开发新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能力。从事医学科学研究要保持科研激情和梦想,要执著,失败是常态,要有承受科研失败的能力,要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能力。学医是无止境的,医学生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争做新时代的“医生科学家”。广大医务工作者应以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以家国情怀担当时代使命,共同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
把患者放在心中
医生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需要我们投入和奉献的崇高事业。我们要解除人的痛苦,挽救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要有大爱、悲悯、担当、奉献、求精、 敬畏、谦逊和坚守精神。医者最大的医德在于治病救人。无论荣誉多少、头衔高低,当医生看到患者康复才是最自豪与欣慰的时刻。医生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求精态度,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患者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诊疗水平。做一名让患者热爱和信赖的好医生,关键在于始终将患者放在心中,为他们多思多想,尽己所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生命所托,不负所望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健康的科学,不仅包括医师对患者疾病诊治和预防的科学、理性的一面,还包括医学人文、感性的一面。行医之人,需铭记三方面。首先是高尚的医德,要待病人如亲人,常为患者着想,把看到病人痊愈出院当作最大幸福。其次是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时刻牢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病人态度友好。最后是技术的精益求精,若技术不够高明,便难以真正解决患者问题。“生命所托”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医生需时刻牢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
医学工作者的“八字箴言”
“传承、立意、创新、引领”应是医学工作者对于医学的崇敬和对理想的坚持。“传承”是一代代医生和临床科学家成长提高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但要传承前辈的技术理论,还要传承他们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精神,对病人信守承诺。忠、信、义的精神让我们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团结协作。至于“立意”,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思考,我们将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治疗效果、专科有怎样的目标和前景。“创新”则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要有探索的胆量和魄力。“引领”意味着在医学领域中,通过创新的理论、方法或技术,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
善爱为刃,医术为盾
生命弥足珍贵,医生作为与生命打交道的职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医生的职责是守护生命,每一次诊治都是一次对生命的守护。医生是理想的践行者,需要不断自我修养和修行,磨练医术,修为善行。每一位医生都应心怀善爱,立志成为医者仁心的典范。善爱可以传递,医生的善爱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救治中,也体现在对医学事业的奉献里。要以善爱推动医学进步,促进疾病治愈和患者康复。我们应当锤炼医疗技术,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医生是人民生命权、健康权的捍卫者,医学的进步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骏:
医者誓言里的三重担当
作为临床医生,要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科研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探索疾病本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撑,这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同时,作为医学教育者,我深感传承医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要将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注重发掘和培养团队成员的潜力,助力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
本报实习生张芸萱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5-08-22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