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琰 刘露 张行勇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5
选择字号:
董淑芬:用一生书写医者传奇

 

董淑芬在做科研。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供图

■高琰 刘露 张行勇

2025年8月6日,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奠基人、我国著名的颌面成形外科专家董淑芬教授诞辰106周年纪念日。

从医报国:以生命赴使命,为医者立初心

1919年,董淑芬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偏僻农村。身处动荡不安、苦难深重的环境,她从小就将报国的信念埋藏在心底,并发现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为更多的劳苦大众服务。经过寒窗苦读,她考进了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前身之一(现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走上了学医为民的道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950年冬天的吉林通化境内,从朝鲜境内运回祖国的志愿军重伤员,正等待着医生的治疗。那时从天津来的医疗队里只有两名女医生,其中一位就是董淑芬。她深知,这是一次艰苦而危险的任务。出发前,她向党组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说:“这次就是献出生命,我也会完成任务。”

在野战医院,很多战士被汽油弹烧伤或炸掉耳朵、鼻子,伤员哪怕保住了性命,却难以走出毁容导致的精神创伤阴影。如何让病人在解除病痛之后恢复面型,有尊严地生活下去?董淑芬意识到我国当时的医疗水平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创建我国的颌面成形外科奋斗”成为她远大的目标。

1952年,董淑芬前往苏联莫斯科口腔医学院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外科专家叶夫多基莫夫教授,向着颌面成形外科的高峰不断攀登,刚开始只作为助手进入病房实践学习,因为技术精湛,后来亲自操刀给当地的患者完成各类颌面成形外科手术,在这位中国女医生的刀下,患者有了鼻子、有了耳朵。短短两年,她做了200多例手术,苏联同行称赞她有一双“金手”。

敢为人先:扎根西北开先河,颌面外科铸传奇

学成归国后,董淑芬放弃北京优渥的资源和平台,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在普通外科的病房里借到三张病床开始工作,从此扎根西北。

董淑芬执着求索、不断创新,在颌面成形外科领域耕耘不辍。对于烧伤或外伤等植皮手术,当时,一般采用中厚层小块皮肤拼起来的方法,成活后的皮肤容易干燥、弹性差、创面易生瘢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董淑芬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创新手术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探索,试用大面积(50平方厘米以上)全厚皮片移植修复面部烧伤或某些畸形缺损,保留了汗腺、皮脂腺,成活的皮肤柔软,色泽变化小,具有原来皮肤的功能,大获成功,后来开展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手术200余次,成活率达98.8%。

她建立了一套天花后遗症磨平术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全鼻及耳、眼睑、面颊、手指的再造术,保存血管神经的下颌骨前突畸形矫正术,烧伤晚期畸形矫正术,下颌植骨等颌面成形外科技术。她为西北地区口腔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各地病人纷纷慕名而来,登门求医。

随着西安医学院口腔系和颌面成形外科研究室的建立,董淑芬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成功完成“上臂内侧皮管法再造外耳的研究”“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的临床应用”“异体及异种软骨(牛)移植的临床应用”“软骨移植颅外一次手术治疗面部脑及脑膜膨出的探讨”“带蒂肌肉瓣加软骨移植治疗面神经瘫痪”等项目,获得多个全国奖项。

拿着手术刀的董淑芬不知疲倦,带领团队成功地施行了8900多例颌面成形外科手术,形成了国内“北(北京)有宋儒耀,东(上海)是张涤生,西(西安)居董淑芬”三驾马车引领颌面成形外科学科发展的局面。

视患如亲:严以治学守医德,仁心仁术暖人心

董淑芬是个严肃而内敛的人,工作中的她心细如发,铁面无私,对下级、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她对别人严,对自己更严,高强度、长时间、连续多台手术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她身上散发着一股浩然正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同事和学生。

严厉的董淑芬,在病人眼中却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每一台手术之前,她都召开术前讨论会,保证各个环节和手术过程衔接顺利。自己做的手术,工作再忙,她都坚持亲自换药,更在生活上、身心上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注重病人在治疗康复期间的心理护理,为经济困难的病人送衣、送物、捐钱,把病人的需要摆在首位,把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奉献给病人。

“医德”二字是衡量医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人格品质。“视患如亲”是高尚医德的集中体现,知易行难,而董淑芬为此整整坚守了40余年。

大医典范:抱病建院传薪火,至死不渝映初心

没有人知道,董淑芬是何时罹患了乳腺癌。1980年,董淑芬奔走呼吁多年的西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基建计划获原卫生部批准通过。作为筹建口腔医院的带头人,为了不影响建设的顺利进行,她向所有人隐瞒了病情,还坚持为病人做手术,带着后辈们科研攻关、会诊、学术交流,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建院的事务往返各地频繁出差。百忙之余,她还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成形分册》、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一版)的编写工作,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每一个字、每一幅教学挂图都是她亲笔书写。她瘦弱的身体每天都在经受巨大的消耗,等身体虚弱到无法掩盖的时候,癌细胞已发生远处转移,出现了多器官病变。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还躺在病床上认真做手术笔记,想把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后辈医生,并且每天关注医院建设进度并立下遗言:捐出个人全部专业藏书,毕生的积蓄15000元作为口腔医院科研基金,骨灰撒在口腔医院。

1982年10月17日,董淑芬逝世。同事和家人遵循她的遗言,将骨灰撒于建造中的医院大楼里,让她永远与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同在。1985年6月8日,西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建成开诊。

在这片董淑芬为之奋斗一生的热土上,她的后来者们继承遗志,以“奉献”为使命,为西北地区广大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口腔医疗健康服务。

《医学科学报》 (2025-08-15 第6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