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医学科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大医·论道”沙龙第二期活动在京举办。该活动聚焦了“高质量临床研究如何带动医院学科发展”,与会专家共同揭示临床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路径,为医院抢占医学科技制高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报编辑部整理其中部分与会者发言,展现相关洞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科研部主任郭华强调筑牢科研诚信的生命线,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主任薛芊强调临床研究平台“三级联动”机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刘威创新性运用“价值链”重构资源分配逻辑,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研究办公室主任王兰兵指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制度破局。
在医学创新进入体系化竞争的时代,临床研究已成为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枢纽。从体系建设到伦理根基,从病房改造到数据治理,与会代表的整体共识清晰可见:临床研究已进入体系化竞争阶段,医院科研范式有待根本转变——唯有将碎片化探索升级为系统化工程,让诚信基因融入创新血脉,才能兑现“面向人民健康”的承诺。这不仅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更是我国参与全球医学科技竞争的关键筹码。(详见4~5版)
《医学科学报》 (2025-08-0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