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辅助组医生正在撰写影像报告。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分论坛——“技术无疆,全球共济:医疗健康如何同绘共生式未来”上,一场特殊的“对决”正在上演。
“对决”双方是AI辅助医生队与人工医生队,他们围绕同一份胸部CT影像展开技术较量。AI辅助医生队调出智能体应用,鼠标轻滑间,病灶已被瞬间检出,诊断报告同步显现。而人工医生队则凭经验逐行排查每一个断层影像,并撰写报告。
“AI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成本,低年资医生+AI也能拥有较高的诊断水平。未来,AI会进一步解放我们的双手,让工作更轻松。但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细致地书写每一份诊断报告,确保临床医生能清晰理解,真正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助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说。
那么,如何实现医疗AI的普惠路径,探寻构建全球健康共生未来的答案?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此展开了讨论。
AI深度赋能让肿瘤患者诊疗更高效、更精准
“诊断脑、肝、骨等部位的转移瘤占到我们医院影像科工作量的70%。以脑转移瘤为例,其发病率较高,为尽早发现微小转移灶,需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后进行1mm薄层重建,由此产生的磁共振图像多达上百张,医生需从中排查隐秘病灶,工作难度极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说。
为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联影智能团队历经一年多联合攻关,研发出脑转移瘤病灶智能检测、自动显示病灶信息、自动生成影像所见的AI应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还推出骨转移瘤的AI应用。
据了解,这两套AI系统在全国400余家医院实现落地应用,让更多肿瘤患者能够享受到更高效、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此外,双方还联合开发基于“中大肿瘤”经验的智慧诊室解决方案,以AI深度赋能患者问诊场景。
具体而言,在预问诊环节,患者可通过数字人、文本对话等预问诊方式,以互动对话的形式预先描述个人信息和症状,并能自主上传既往检查报告。AI智能预问诊系统借助结构化语义识别(SSR)技术,自动识别患者纸质报告的信息,再按照院内信息化标准将报告信息自动结构化,实现患者过往检查报告在院内系统的一键录入。这不仅方便医生在诊前预览患者的院外病史及检查数据,还能辅助后续各项病历文本的生成,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在病历书写上,双方联合开发电子病历智能体,能将医患对话实时转写为文本并自动生成规范病历。对异地或跨院患者,智能体能自动调取预问诊时录入的外院报告,为医生提供综合判断依据,让病历更全面准确。
AI助力让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不过,当前医疗AI大多是单病种小模型,只能辅助医生诊断一种疾病,如同专用钥匙才能打开对应的锁,查肺结节要用专属钥匙开“结节锁”,诊肺炎得换另一把钥匙开“肺炎锁”。要是患者同时患多种疾病,医生需频繁更换钥匙,不仅增加操作负担,也延长患者等待时间。
更关键的是,当前医疗AI应用中,阅片与报告撰写是割裂的:影像数据与诊断内容无法实时关联,关键信息需重复迁移,流程繁琐且易中断临床思维。
2024年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与联影智能共同将胸部平扫CT确定为首个一扫多查应用场景,依托胸部平扫影像,可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肺气肿、主动脉增宽等73种胸部异常,其平均AUC值达94%,诊断准确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中国医疗AI出海也为当地带来福音。印度尼西亚大学医学院、国立综合医院放射科主任雷伊汉表示,科技不该有国界,能让更多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才是医疗AI的真正价值。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中国医疗AI正跨越山海,以创新之力打破地域与资源的壁垒,在全球健康版图上,勾勒出普惠医疗的崭新图景。
《医学科学报》 (2025-08-01 第11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