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
选择字号:
连榕:多方共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张楠

名师简介

连榕:福建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他主持研究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当心理情景剧《回家的路》演到失去双亲的孩子在老师、祖父母、志愿者共同引导下,终于重获心中的能量,会场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这是发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委)连榕近日主持的“校家社协同,共建育人新生态”学术会议上的一幕。

这场会聚了全国 630 余位医学、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专家的跨界研讨,不仅用鲜活案例撕开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痛点,更以突破性共识和创新实践,希望为破解“校家社各管一段”的育人困局提供可落地的方案。

校家社协同:

从共识到政策优化的突破

此次学术会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实现医学、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这与连榕所带领的专委会定位高度契合,其委员构成本身就涵盖上述多领域专业人才。

聚焦学生心理健康这一会议核心议题,通过各地专家的案例分享与深度研讨,直指问题本质:近七成与学生相关的危机事件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失当,包括亲子沟通长期不畅、教养方式存在偏差等。

“学生心理健康的痛点,恰恰在于协同机制的断裂。”连榕强调,去年国家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问题导向”四大原则,并提出到2035年应实现的主要目标。

但连榕分析,当前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定位模糊,学校、家庭、社会的权责边界不清;二是机制不健全,缺乏常态化沟通与协作平台;三是专业支撑不足,基层心理健康服务队伍能力有待提升。

专委会委员及与会代表的突破性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仅靠学校单方面发力远远不够,必须正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校家社协同为学生营造一致的成长氛围。

更具创新性的是,专家们普遍认为“校家社”协同需进一步延伸为“校家社医”协同——对于严重心理障碍问题,需建立向精神科医生转介的绿色通道,而当前基层精神科医生短缺的现状,亟待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加以改善。

“专委会背靠医学领域资源,要在这一环节发挥桥梁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医疗防线。”连榕补充道。

创新实践:

让心理学“落地生根”

与传统学术会议的理论宣讲模式不同,此次会议引入的心理健康脱口秀、心理情景剧、AI知识闯关等创新形式,成为推动心理学理论落地的“破局点”,受到参会者尤其是70余位中小学校长的高度认可。

连榕解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常陷入“长篇大论无人听”的困境,“有时讲几分钟,会场就空了一半”。

为此,本次会议尝试用更贴近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方式传递知识。

天津、福建的5位心理教师通过脱口秀,将亲子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法融入生活场景,用幽默语言化解理论的枯燥。

心理情景剧《回家的路》则以“孩子意外得知父母车祸去世”为剧情,展现学校、社区志愿者与祖父母如何协同进行心理疏导,现场不少观众因剧情共鸣落泪。连榕表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感受’,只有让参与者在情感体验中有所触动,才能真正启发觉悟。”

AI知识闯关则借鉴“剧本杀”设计逻辑,将心理调适策略转化为互动任务。参与者在虚拟情境中面对“同伴冲突”“学业压力”等问题,通过选择不同解决方案推进剧情,在闯关过程中掌握实际应对技巧。连榕表示,这些形式将来都可以面向中小学推广,“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角色扮演,剧情设计多结局选项,让他们在互动中理解‘不同沟通方式会带来不同结果’”。

这种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突破,更体现了“心理学要落地”的实践导向。正如多位中小学校长反馈:“这些形式让我们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幻灯片,还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生活实践。”

破解协同障碍:

从认知到机制的系统性攻坚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校家社协同仍面临多重现实障碍。

连榕深入分析道,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干各的”,难以形成合力,需政府发挥统筹引导作用;责任模糊引发“相互推诿”,需依据政策细化分工——学校要主动沟通家长、整合社会资源,家长要提升教养能力、主动配合,社会要完善服务体系、净化育人环境;专业支持缺位则凸显基层短板,尤其是社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针对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与误解,连榕提出“可落地的教联体”建设方案。

他指出,家长的认知误区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排序调研显示,学业成绩常被排在首位,心理健康则列末位,忽视家庭情感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深层影响;二是家长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担心“给孩子贴标签”,导致问题拖延至严重阶段。

“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更好,教联体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替代家长依赖的碎片化短视频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认知。”连榕表示,教联体平台还能打通家校信息壁垒,让家长与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不同场景的状态,减少沟通隔阂。

连榕还谈到,在AI技术普及背景下,青少年手机成瘾引发的“逻辑思维深刻性下降”“社交孤立感增强”等问题愈发突出。

他建议,手机管理需升级策略,“不能简单禁止,要平衡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家长需做好榜样示范;学校应减轻学业压力,避免孩子“用手机逃避现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如果他们能从运动、社交、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自然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他还提到一个典型案例:有孩子攒零花钱悄悄买了部手机,寄存在上学路上的小卖部,每天上下学牺牲休息时间,玩上几十分钟,“这说明他们从手机中获得了极大快乐,我们需要用更有吸引力的现实活动替代这种依赖”。

作为新任的专委会主委,连榕希望能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发挥跨学科委员能动性,强化协同研究;二是推进科普培训与行业标准制定——他同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知“标准模糊会导致咨询乱象,甚至加重求助者问题”;三是扩大会员单位规模,目前已有100多家会员单位,计划吸纳更多教育机构、社区服务组织,形成更大合力。

“校家社协同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连榕强调,唯有各方明确分工、补齐短板、创新方法,才能真正构建起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态屏障”。

《医学科学报》 (2025-08-01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