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记者:有些民众在体检中发现了肺结节,就很担心会发展成为肺癌,那么从肺结节到肺癌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
杨帆:肺结节与肺癌在医学概念上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发病率也相差悬殊。
肺结节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概念,根据密度可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混合密度结节等。钙化结节通常是结核或其他炎症痊愈后留下的良性标志。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的密度较低,可能是良性或恶性病变。
需要强调的是,4毫米及以下的微小结节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不必过度担忧。对于4毫米以上的非钙化结节,虽然存在恶性的可能性,但其与肺癌的发病率相比仍有数百倍的差距。
因此,发现肺结节并不意味着确诊肺癌。
记者:若家族中曾有人得肺癌,后代得肺癌的风险是否会显著升高?肺癌该如何预防?是不是每年都要做CT进行肺癌筛查?
杨帆:肺癌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家族聚集现象,肺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肺癌的风险相较于普通人群有所上升。但其绝对风险值仍然很低,甚至远远低于重度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
然而,吸烟包括 “二手烟”,是肺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因此,对于重度吸烟人群——其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的年数,得到的烟量超过20包年,相当于1天1包、连续20年,或1天2包、连续10年等——进行肺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适用人群,是40到45岁以上的重度吸烟者,可有效降低其患肺癌的风险。普通人群每年做CT的获益还不是特别明显。
记者:肺癌患者确诊后,生存期有多长,治疗过程是否痛苦?
杨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现在肺癌的治愈率及长期生存率已显著提升。
对于早期和中期肺癌来说,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可以使相当比例的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随着个体化治疗的开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开展,其生存期显著延长,甚至接近慢病化,也就是说预期生存超过5年,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有效治疗的开展,有相当比例的晚期肺癌患者,不但能活得长,而且能活得好。
所有的治疗都一定伴有某种程度的不适,需要综合考量治疗获益与不适之间的平衡。以外科为例,早中期肺癌,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疗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实现治愈,手术创伤带来的不适是可以被接受的。
随着放化疗领域治疗的手段不断改善,出现了更多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手段。同时,现在也有很好的辅助手段来减少患者的不适。
《医学科学报》 (2025-07-11 第3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