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球烟草流行病报告》发布 |
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近日,世界控烟大会(原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会上发布了《2025年全球烟草流行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爱尔兰总理米歇尔·马丁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出席大会开幕式,并随后颁发彭博慈善基金全球控烟奖。
《报告》指出,MPOWER烟草控制政策覆盖的国家已从2008年的44个增至2024年的155个,覆盖全球超过61亿人口。2007至2023年间,全球平均吸烟率从22.3%降至16.4%,16年间相对降幅达26%。
然而,在MPOWER烟草控制政策中,烟草税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自2022年以来,全球只有3个国家将税率提高到了最佳水平,有134个国家的卷烟可负担性仍然很高,公众可以轻松负担烟草消费。
《报告》还特别指出,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电子烟等新兴产品的出现以及烟草行业不断翻新的营销策略,正带来新的挑战。
谭德塞呼吁,应将科学、政策和政治意愿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烟草不再夺走生命、损害经济或偷走未来的世界。
中国控烟工作取得进展
《报告》指出,全球75%的吸烟者居住在中收入国家,因此中收入国家15.6%的平均吸烟率对全球数据影响显著。居住着全球21%吸烟者的高收入国家中的成人平均吸烟率最高达23.9%。而全球仅4%的吸烟者生活在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的平均吸烟率也最低,为10.3%。
根据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自2018年起开始牵头推进控烟履约工作,明确设定了“到2030年成人吸烟率低于20%,并确保80%人口受无烟法规保护”的战略目标。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4个城市制定实施无烟法规,其中24个城市实现了全面无烟立法。最新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成人吸烟率已降至23.2%,较2022年下降0.9个百分点,呈现稳步下降趋势。
其中,北京、上海等无烟示范城市成效尤为突出。北京自2014年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吸烟率已降至19.2%(较2015年减少60万吸烟者),餐饮场所二手烟暴露率下降35.5%,累计预防近50万例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上海则以18.6%的吸烟率领跑全国,为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最低水平。
根据《柳叶刀》研究预测,若全国推广上海模式,到2035年可带动GDP增长0.04%~0.07%。这一增长主要缘于健康水平提升、医疗费用节约和人力资本改善。
此外,根据复旦大学研究表明,超过90%的民众支持通过国家立法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吸烟。
加强对青少年控烟管理
尽管多数国家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但2014年及以后开展校园调查的154个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仍有超过3000万13~15岁青少年正在使用烟草产品。而在全球13~15岁总人口45%的110个国家中,约有1200万青少年正在使用电子烟,这些国家青少年对电子烟的加权平均使用率为6%。而在未开展电子烟使用调查的55%青少年群体中(几乎半数生活在禁售电子烟的国家),实际使用人数很可能高于现有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在已实施电子烟销售禁令的26个有数据国家中,青少年平均使用率同样达到6%——部分调查数据甚至早于禁售令实施时间。其中,口味极大增强了电子烟产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应当全面禁止其使用。
此外,《报告》还指出,目前全球电子烟监管版图正在快速扩张——已有133个国家实施了至少部分监管措施。具体来看,56国要求电子烟设备必须标注健康警示,62国对尼古丁烟液作出警示标识规定,其中仅11国和13国(分别)强制采用图形警示标识。
青少年控烟也是我国控烟工作的重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仍有超过3亿吸烟者和7.4亿二手烟暴露人群,其中包括1.8亿未成年人。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实施地方性全面无烟政策,我国已成功保护2.29亿人免受二手烟危害,全国二手烟暴露率从2015年的76.3%大幅降至2024年的46.5%。
《2024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指出,餐厅、家庭和室内工作场所仍是二手烟暴露的“重灾区”。青少年控烟问题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显示,中学生使用卷烟和电子烟的比例分别为4.2%和2.4%,且尽管国家通过《电子烟管理办法》明令禁止,仍有60%的未成年电子烟使用者接触调味电子烟产品,违法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现象尚未杜绝。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肖丹表示,加大控烟投入能带来三重战略价值:首先是健康效益,直接提升国民寿命质量;其次是经济效益,既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又能通过烟草税反哺财政;最后是社会效益,相关政策始终获得民众高度支持。
此次大会上,国内外与会专家指出,在全球控烟运动中,青年力量正成为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通过组织高校学生以辩论赛等互动形式传播控烟理念,可以有效地扩大控烟政策的影响。重塑中国的无烟文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活力。”复旦大学公卫学院教授郑频频表示。
据悉,世界控烟大会自196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烟草控制领域的重要平台,每三年举办一次。
延伸阅读
全球首项“无烟一代”模拟研究:禁售烟草或可避免120万例肺癌死亡
2024年10月3日,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主导的一项研究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研究指出,如果全球禁止向2006年至2010年出生人群销售烟草产品,到2095年,在185个国家中可避免约120万例肺癌死亡。
这项研究是全球首批系统评估“烟草终结战略”长远健康效益的建模研究之一,数据来源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死亡数据库和IARC五大洲癌症发病数据库。该模拟研究假设在上述出生人群中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烟草禁售政策,涵盖约6.5亿人。
模型预测显示,若吸烟被彻底消除,该出生队列中男性可避免45.8%的肺癌死亡,女性则为30.9%。
“肺癌是全球头号杀手,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与一个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有关——吸烟。”研究作者、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的Julia Rey Brandariz 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模型显示,如果各国政府有决心推动构建‘无烟一代’,将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收益。这不仅意味着可挽救大量生命,更将显著缓解医疗系统在照护吸烟相关疾病患者方面的巨大负担。”
《医学科学报》 (2025-07-04 第11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