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旭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4
选择字号:
在不确定中坚守前行,更珍贵

张旭

◎张旭

1978年,高考恢复。我有幸成为首批应届大学生,命运由此转折。从荆州小城步入同济殿堂,开启了悬壶济世的人生。四十七载光阴荏苒,从青涩学子到医学博士,再到一名外科医生。我愿以亲身经历,共勉三点感悟。

第一,机会从不会降临给空等之人。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刚毕业不久,正值医学资料匮乏。偶然间,我与李龙承教授发现了一本美国最新出版的《泌尿外科手术图谱》,让我们深感震撼,于是将它翻译成了中文。

面对巨额的出版费用,我们承担不起。于是,我们联系了本书的作者辛曼教授请求帮助。辛曼通过两院院士吴阶平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帮助我们将本书出版。该书的出版对泌尿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这段经历让我有幸结识了两位医学泰斗。在他们悉心关怀与一路呵护下,我得以专注于微创技术的探索与创新;翻译书的过程也是我极其深入的学习过程;更让我有机会较早融入国际泌尿外科大家庭。

回望这段经历,我想说:机遇,从来不会降临到空等之人手上。

第二,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做医生,既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奇思妙想;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能够静下心来系统解决一个科学问题。

20多年前,肾上腺手术被认为是泌尿外科中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其手术时间长,围手术期并发症高达12%,死亡率较高。当时,国内只有少数中心医院的医生具备手术资质。

我们在腹腔镜手术时偶然发现,肾上腺周围存在着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筋膜层面。于是设想,是否可以利用腹腔镜的微视野技术、借助这些相对无血管的筋膜层面,攻克肾上腺手术的难点。

这一思路,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累计完成800多例临床病例,完善了肾上腺筋膜解剖、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后腹腔镜肾上腺外科体系”,将这一高危、高难的巨创手术转化为安全、有效、可重复的微创手术。这项技术成为国际通用技术,改变了肾上腺外科的治疗模式,也为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三,知未来,方能赢未来。我们应争做时代的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当年,我和几位30多岁的年轻医生察觉到腹腔镜技术是未来外科的发展方向。尽管在当时被视为“没有前途的旁门左道”,我们仍力排众议,克服阻力,致力于腹腔镜外科的探索和应用,并最终有幸见证了我国微创技术的起步、发展和赶超,也亲身参与并推动了外科治疗模式的变革。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深刻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有幸亲历了微创技术的革新浪潮。如今,我们再次站在科技巨变的时代前沿:人工智能、远程外科正在重塑现代医疗的图景。

我亦曾彷徨迷茫。但我想说,迷茫时,答案或非必需,在不确定中坚守前行,更为珍贵。你们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更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2届博士校友张旭在该院202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内容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5-07-04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