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雨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9
选择字号:
顾军:用心护卫人体“第一道防线”

 

■李春雨

名医简介

顾军:苏州市立医院皮肤诊疗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亚洲银屑病协会理事,曾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八届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委, 《银屑病学》及《皮肤病症状鉴别诊断学》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

“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就像打仗,过去只有步枪,现在机关枪、导弹、核弹等武器应有尽有。”近日,苏州市立医院皮肤诊疗中心主任顾军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从外用药膏发展到分子靶向药,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治疗手段的丰富意味着医生有了更多选择,但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作出最合适的决策,考验的是皮肤科医生的专业知识与素养。

精准为先,皮肤病迎来“新纪元”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四大类——肿瘤性、感染性、炎症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每类疾病的治疗策略各有不同,皮肤科医生需要根据疾病特点,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肿瘤性皮肤病,手术是最直接且常见的治疗方法。而对于某些无法手术的病变,例如浅表皮肤肿瘤,医生通常采用光动力疗法等物理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照射特定波长的光,并结合药物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则相对简单直接,医生根据病原体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局部抗生素或全身用药。这类疾病通过明确病因能够快速治疗。

“在这四大类皮肤病中,变化最大、治疗方式进展最快的是炎症性皮肤病。”顾军表示,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和白癜风等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最热、最常见的疾病。

以往,面对这些复杂、反复且顽固的皮肤病,医生通常依赖外用药、激素或光疗等传统方法。“如今不一样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疗效,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顾军说。

所谓靶向药物是指能够精准针对致病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药物。例如,通过使用靶向抑制剂可以迅速控制银屑病患者体内特定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进而实现炎症控制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副作用较小。

“分子靶向药物的更新速度极快,基本每个季度都有新药问世。”顾军说。

此外,中医也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顾军指出,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弥补西医治疗的局限性,还能通过中医的辨证思维,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调和阴阳,西医则注重病因分析和精准干预。结合两者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

顾军指出,银屑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病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及个人生活习惯等。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精准定位。尤其在面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时,单一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诊治,最能体现皮肤科医生的治疗水平。”顾军强调,随着精准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皮肤科医生不仅要明确疾病的临床表现,还要深入理解发病机制,熟悉各类靶向药物的作用路径和适应证。

饮食环境,皮肤疾病谱有了新变化

一边是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另一边则是皮肤病谱系的悄然变化。

顾军指出,随着食物日益丰富,尤其是高糖、高脂饮食的普及,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而气候环境的变化致使过敏性疾病人群显著增多。“代谢异常虽然不直接作用于皮肤,却通过影响全身的代谢环境,间接诱发了多种皮肤问题。”顾军举例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皮肤感染,肥胖人群中则常见假性黑棘皮病,而年轻人群中,痤疮的发病率与高糖饮食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环境污染对皮肤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且广泛。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的数据,1990年至2019年间,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数量增长了25.65%,发病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趋势上升得非常快,不到20年,我们就赶上了欧美。”顾军认为,这一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加剧以及环境中过敏原种类与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除饮食和环境,生活方式的演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由宠物传播的皮肤病病例逐渐增多,成为皮肤病谱系中的新增内容。顾军指出:“很多头癣、面癣等真菌感染病例的致病菌都来自猫狗等宠物。”

此外,皮肤科也面临另一种日益显著的趋势——医学美容的快速发展。

顾军认为,医美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其发展本身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忽视皮肤病治疗的医学本质。“医美是‘锦上添花’,而治病才是‘雪中送炭’。”他强调,不能把医美当成万能钥匙,“画蛇添足”式的医美过度操作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尤其在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基础医疗仍是首要路径,医美手段只能作为辅助。

皮肤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内部代谢状况的“镜子”。饮食结构、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在悄然重塑人们的皮肤健康状态。顾军强调:“未来皮肤病的预防和管理,不能只盯着皮肤本身,要放到大格局中去理解。”

临床为基,教学科研“双翼齐飞”

“人品为先,能力为辅,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必须同步成长。”这是顾军在多年带教中总结出的核心理念,也是他时刻自我鞭策的座右铭。

顾军以身作则,也以同样的标准引导学生。他指出,硕士有硕士的培养要求,博士有博士的培养体系,临床是根基,科研和教学则是延伸与深化。“如今的科研早已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依靠团队作战。”顾军与相关团队合作,在炎症性疾病,特别是银屑病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磅成果。

从“抹点药就行”的传统认知,到今天以分子靶向药为代表的精细治疗,皮肤科治疗水平的进步,正悄然改变着大众的生活质量。而在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皮肤科医生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努力。

近日,顾军当选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谈及接下来专委会的工作安排时,他表示:“事情不少,但方向清晰。”

他计划带领专委会从多个方面发力:一方面,稳扎稳打,切实完成行业的指南、标准、共识制定等;另一方面,灵活创新,通过举办专委会年会和小型沙龙,持续提升专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青年医生的培养也是专委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顾军希望通过搭建平台、设立科研项目,助力更多年轻医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希望几年后再回头看,专委会整体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顾军说。

《医学科学报》 (2025-05-09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