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雨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3-28
选择字号:
丛斌:通过科普促进健康

丛斌

◎李春雨

“维护个人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占比 60%,遗传因素占 15%,医疗因素占 8%,气候因素占 7%,社会因素占 10%。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要通过科普来宣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的学习宣传贯彻《科普法》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从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普奖项的设置以及未来五年科普工作的重点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对《科普法》的理解并提出建议。

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丛斌指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理念是此次《科普法》修订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普,可以培养公民的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丛斌进一步解释说,科普的内涵及其意义应当提升到国民教育的高度。通过科普,可以培养公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他提出,要从科技人才培养教育规律、社会文化风尚、党政管理人员科学素养等多方面,深度厘清科普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科普工作应从娃娃抓起,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丛斌讲到,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所以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家庭的科普对他影响深远。他强调,科普是科技人才培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科普奖激励与规范并重

新修订的《科普法》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落实“同等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在科技奖励中加大科普比重。如何建立健全法规和开拓有效途径,提升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效能?

丛斌认为,科普奖的设置是落实“同等重要”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他提出,科普奖的实施思路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设立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科普奖需要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与其他科技创新奖项不同。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公平性、实用性和导向性,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有效推广。

其次,科普奖应纳入国家科技奖的范畴和体系。既然强调“两轮驱动”,科普奖就应当作为国家科技奖体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升科普奖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次,省级科协和中国科协每年应进行一次科普奖的评审。中国科协评选的科普奖应被视为省部级科技奖,可以直接推荐参评国家科技奖。

最后,目前国家科技奖中科普奖的名额较少,这需要进一步优化,并且不应局限于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普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治国理政以及民族复兴伟业都至关重要,因此其奖项的站位应当提升。科普奖也应有机会获得更高奖项,以体现其重要性。”丛斌说。

健康科普尤为重要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丛斌认为,未来五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应该重点关注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普。健康科普不仅可以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成为推动科普全民性的重要抓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充分必要条件”。他提出,要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强调健康卫生科普的带动性和引领性,通过健康科普,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理念的普及。

丛斌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为例指出,维护个人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占比 60%,遗传因素占 15%,医疗因素占 8%,气候因素占 7%,社会因素占 10%。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要通过科普来宣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全健康理念强调人的健康、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其他动物物种的健康三者之间的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物种的健康,也是实现人类真正健康的重要途径。

“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是因为它们是天然微生物种群的储存库。一旦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微生物种群会随机选择新的宿主。在地球上,人类是数量最大、密度最高、活动范围最广、食物谱最广的杂食动物,因此人类被选中的机会最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突发/新发传染病会不断出现。如果我们不维护环境健康以及其中生活的其他动物物种的健康,就无法实现人类自身的真正健康。”丛斌表示。

科普工作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丛斌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医学科学报》 (2025-03-28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科学家撰文探讨甲醇制烯烃领域相关发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