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巍 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良渚实验室执行主任
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模式正在经历从“经验式”向“系统化”的深刻变革。过去依赖纸质传递和人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科研规模持续扩大、实验需求日益复杂的现实。
传统的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模式存在“三大堵点”。首先,数据割裂导致“看不见”。在以往管理中,导师无法实时掌握课题组成员的动物实验进展,项目动态和成本难以监控;机构内部笼位、设备等资源也缺乏统一的动态视图,运行决策充满不确定性。其次,流程依赖人工导致“效率低”。多区域线下审批流程周期长,成为实验进度的“卡点”;动物跨区域运输过程中缺乏信息追踪,伦理福利与生物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最后,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笼位资源“看不见、调不动”,缺乏共享机制,导致利用率低下;同时,动物资源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科研合作和资源整合潜力受限。
破解这些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实验动物管理的信息化转型。高校通过构建数据贯通、流程协调、资源共享的新模式,让数据能流动、资源能共享、过程可追溯,从而打通管理链条、提升整体能效。
目前,部分高校的管理系统已实现实验动物“采购—导入—饲养—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电子化记录,大幅提升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同时,管理系统将门禁管理、实验室人员资质信息深度整合,确保实验环境安全与人员行为规范。资源调度方面,动物设施和笼位空余情况实现可视化,科研人员可在线预约与查询,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系统在持续运行中不断积累数据,为后续科研统计、动物使用评估和资源规划奠定了数据基础。
信息化建设让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模式具备了更高的“能见度”和“执行力”。数字化手段不仅提升了业务协同效率,也使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推动实验动物管理从传统的“人治”迈向科学的“数治”。
然而,信息化建设仍面临新的挑战与局限。首先,系统集成度有待提升。当前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模式尚未与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或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其次,数据应用层次较浅,主要停留在记录与查询阶段,缺乏对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智能挖掘。最后,智能化水平不足,事前预测、自动调控和AI辅助决策等功能尚未完善,管理仍以事后人工干预为主。此外,用户体验亦有提升空间,操作复杂、响应速度偏慢、移动端支持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系统的推广与使用效果。
高校实验动物管理信息化建设已迈出“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但要实现“从有到优、从优到智”的跃迁,仍需构建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管理架构。未来的实验动物管理,应在保障动物伦理福利与科研规范的前提下,充分释放数字技术的整合与赋能潜力,推动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模式迈向更加智慧、高效与可持续的新阶段。
(3~6版由本报记者张思玮、张帆,李春雨编辑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5-11-14 第6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