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登科 异种移植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但仅有约10%的患者可以等到合适的器官。其中,肾移植的需求最为紧迫——全国约1.2亿慢性肾病患者中,2024年透析患者达118万,其中约30万人需要肾移植,但年移植手术约1.6万余例。同种人体器官的来源始终有限,大量终末期心、肾、肝病患者因等不到合适的供体而死亡。
异种移植,就是用动物器官来替代人的器官,实现“按需供应”,从而彻底解决“器官短缺”的社会性难题,为器官衰竭患者提供新的生存契机。如今已经明确,猪是最理想的器官供体,因其在器官大小、生理功能上与人类相似,遗传背景清晰,且养殖经济性强。
异种移植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免疫排斥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攻击这些“异己”器官。我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供体猪进行“改造”,敲除引发急性排斥的抗原基因,插入人类补体调节蛋白等基因以增强免疫相容性。二是潜在的跨物种病毒感染风险,为此需要建立供体猪繁育的屏障环境。在完成基因改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剖腹产、隔离饲养等方式,建立并维持一个完全不携带已知特定病原体(如猪巨细胞病毒、猪肝炎病毒、猪圆环病毒等)的“超洁净”供体猪群。
对于供体猪品种的选择,全球各个团队有所不同。我们团队选用的是巴马小型猪。首先,成年巴马小型猪体重约40~50kg,其器官大小和亚洲人适配度较高。其次,我们是筛选的巴马小型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C型(PERV-C)是阴性的,具有天然优势,并获得国际认可。最后,我们会筛选O型血的猪进行传代繁育,可作为“万能供体”。
根据《科学》杂志的文章介绍,全球目前专注于异种移植领域的公司有Revivicor、eGenesis、中科奥格、Xtransplant。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迭代,供体猪的基因编辑效率不断提高,但外源基因能否高效、稳定地表达,才是开发异种移植供体猪面临的真正挑战。
自2008年启动研究以来,我们已在异种移植供体猪领域深耕十七年。大量系统的临床前试验数据,不仅验证了供体猪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将我们的研发水平推向了国际前沿。如今,我们已从早期的技术追随者,成长为与美国顶尖团队并驾齐驱的领跑者。
但培育出高质量的供体猪,只是异种移植“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当前,国家政策已明确将异种移植技术纳入创新发展战略,并为其转化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作为推动该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持续优化供体猪的制备工艺,着力开发高度人源化的供体猪,进一步加快异种移植的临床转化步伐,争取早日让这项技术惠及众多亟待器官移植的患者。
虽然这条路很难,但值得坚持。
《医学科学报》 (2025-11-14 第6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