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生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机构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推动实验动物机构开展伦理评价工作是科研治理的关键一环。当前,国内外在实验动物伦理领域出现了论文批量退稿、撤稿事件等问题,凸显了动物伦理失范的风险。
从整体实践来看,我国部分实验动物机构的伦理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机构在组织建设上存在缺陷,伦理管理流于形式;部分单位缺乏持续培训与更新机制,对伦理工作“审什么、怎么审”缺乏明确理解;个别机构的审查过程不稳定,呈现阶段性反复。这些问题表明,动物伦理治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
实验动物机构福利伦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第一是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第二是人员要求,其中在领导责任、人员资质及职业健康方面提出标准;第三是实验动物设施,覆盖屏障环境设施、普通环境设施、水生动物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等条款;第四是动物质量控制,涉及生产、饲养及管理等条款;第五是动物医护,包括动物实验操作、健康监测与疾病防控。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机构评价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为核心,强调“替代、减少、优化”的方案在实验设计中的落实。在动物使用和饲养、管理实验动物过程中,要求各机构采取科学措施,减少对动物的不必要伤害及其饥渴、不适、惊恐与疼痛,保障其自然行为、健康状态和良好环境,包括充足的食物与饮水、舒适的饲养空间及规范的健康管理。
开展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评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回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同时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形象和影响力。在科研实践层面,伦理与福利评价是国内各类课题申报、科技成果认定以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符合政府部门对科研伦理与管理的重视要求。
另一方面,系统化的伦理评价能够帮助科研机构履行社会公众责任,树立正面形象,并推动师生对实验动物福利的认知不断提高。通过评价工作,机构能够全面提升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的各个环节水平,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准则,保障科研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同时,不同研究机构通过参与评价与学习,可以实现经验共享、相互促进,推动整个科研生态在伦理与管理层面持续进步。
尽管实验动物机构福利伦理评价工作逐渐展开,但总体进展仍然较为缓慢。这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尚未充分认识到福利伦理评价的重要性。其次,机构自身申请参与评价的动力不足,评价所能带来的实际益处尚未充分显现。
这一系列因素表明,推动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评价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完善制度和流程,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评价认知,同时明确评价与认证的法律和行业地位,以提升科研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和认可度。
《医学科学报》 (2025-11-14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