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德明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主任
今天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很多药物和疫苗,背后都离不开实验动物的贡献。而如何善待这些“无声的科研伙伴”,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走出了一条既接轨国际又扎根本土的路。
1997年,《关于“九五”期间实验动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国外推行的“动物的福利”和以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为核心的“3R”原则。
2004年,《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版出台,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它要求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维护动物福利;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对动物实验进行伦理审查;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遵循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进行实验设计,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2006年,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随后,科学技术部出台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我国首部福利伦理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2013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福利伦理专业委员会(LAWEC)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高峰论坛举办。该委员会旨在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领域的相关工作,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个由一线科研人员、伦理专家和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份、200多家单位开展培训,已累计培训超过十万人次。
2018年,中国首部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GB/T 35892-2018)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包括人员资质、设施条件、动物来源、技术规程、动物饲养、动物使用、动物运输等在内的各个环节都要接受伦理审查。避免实验动物遭受一切不必要伤害,是我国标准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最核心理念。
回望过往二十多年,中国不仅在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数量上是大国,在动物福利和科技伦理治理上,也正砥砺前行成为引领者。日前,在杭州召开的《第十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上,英国内政部实验动物监管司原司长、十届论坛的英方主席Judy博士在报告中指出:“近10年来,中国在科技伦理和实验动物福利审查监管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国际影响力快速增强。”中国从10年前提出了“科技进步与动物福利相互促进(Good Welfare - Good Science)”,到如今开始推进实施“最好的福利保证最好的科技(Best Welfare-Best Science)”的主题,这正是我想说的——我们的科技应该确保向善,包括科研目标和实施过程,动物实验更应该有中国温度,科技伦理应当有红线,在保障科技高质发展的前提下,避免实验动物遭受一切不必要的伤害。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更是中国作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文明大国应担当的义务。
《医学科学报》 (2025-11-14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