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选择字号:
王晓东:研究者不要“攒故事”

王晓东

本报讯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新基石502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在进行“如何做出原创突破性工作”话题分享时谈到,当前一些研究者为迎合权威期刊编辑“喜欢好的科学故事”的偏好,有时候会“攒故事”使其“看起来逻辑自洽”。对此,他表示不认同。他建议,做科研要知一说一,不要为了讲故事去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和好莱坞式的结论”。

以下是王晓东针对这种现象的相关分享。

现在的科学研究受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编辑的影响很大。编辑们喜欢好的科学故事,研究者为了在这些期刊上发文章,有时候会“攒”出一个好故事,看起来“逻辑自洽”;而文章顺利发表后,一旦发生数据或逻辑错误,最后的结果就是覆水难收。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就存在这样的事例,其中不乏发表在《自然》上的重量级研究。文章作者们想象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就想尽办法找数据支持。但是,如果文章发表后被后续的研究证明是错的,那就是白纸黑字,再也撤不回来了。

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往往不是按部就班的“计划产物”,而是来自对看似偶然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异常结果的执着追问。

2024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陈志坚和202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史蒂文·L·麦克奈特的发现启发我们,真正的原创突破,既需要长期积累、苦干不辍的坚韧,也需要在关键时刻的洞察力与勇气。科研道路没有捷径,唯有坚持对科学本身的诚实与执着,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做科研最难的一步就是如何把一个“宏大叙事”变成可以在实验室做实验的问题。比如,在陈志坚的科学发现历程中,人体细胞可以对进入的外源DNA启动反应进行对抗,这是“宏大叙事”;而最后怎么落到具体的蛋白、具体的机制,到底在分子层面上是怎么进行的,就是把“宏大叙事”变为具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固然需要积累、契机乃至运气,但不能因此“病急乱投医”。

我的建议是,如果对数据不是特别自信,宁可少不能多。做科研要知一说一,不要为了讲故事去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和好莱坞式的结论。

回到“如何才能做出突破性的科研”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条重要路径。一是敢于把“宏大叙事”拆解成可操作的科学问题,并在艰苦实验中一步步把无解变成有解;二是保持学术诚信和科学敏感,哪怕是最平常、最不起眼的现象,也可能蕴含着颠覆性的科学秘密。

另外,做科研要遵循科学规律。什么叫科学规律?就是从一座山能看得到另一座山,但不见得能走过去,因为没有路径。而路怎么走,正是需要科学家去探索的。什么时候能探索出来?不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所以对科学家要有一定的宽容。科学家的资助方也要有一定的宽容,钱给到最有可能成功的科学家就行了。(赵广立)

《医学科学报》 (2025-11-14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