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与年龄相关的、无法解释的不孕不育的分子基础仍然难以捉摸。”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林告诉《医学科学报》。
近日,刘林联合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武学清、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妇产医学部主任医师商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白晓红等的研究成果——“与年龄相关的不孕症中的核糖体失调及干预”于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
该研究证实,女性在34岁左右时出现的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中核糖体基因转录上调,是驱动其生殖衰老的潜在因果机制。该研究同时提示,短期雷帕霉素干预或可作为治疗与年龄相关不孕症的有效策略。
研究团队从年龄在23至48岁之间的女性捐赠者中获取了71个卵母细胞样本和114个卵丘细胞样本。他们发现,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一般在女性34岁时即表现出显著的转录组改变,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中的核糖体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从而促进了蛋白质翻译进程。
进一步研究显示,核糖体基因转录量增加与DNA 甲基化和异染色质有较强关联性。衰老导致卵母细胞中的 DNA 甲基化略有增加。此外,异染色质的含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在卵丘细胞中,被标记为H3K9me3 的异染色质的免疫荧光强度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我们的研究为解释与年龄相关的胚胎发育不良和不孕症提供了一种机制。”刘林表示。
如果说,核糖体基因转录量的增加是导致34岁以上女性卵子质量下降、出现不孕症的潜在因素,那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生育能力?
刘林介绍,研究团队发现,通常被用作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和抗衰老策略的雷帕霉素,能有效抑制卵丘细胞的蛋白质翻译并恢复其蛋白质稳态,或许在治疗高龄女性的不孕症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一些关于雷帕霉素与衰老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口服雷帕霉素能够影响老年人的红细胞参数以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素,这反映了雷帕霉素对患者的整体影响。”刘林说,“不过,雷帕霉素是否能直接改善不孕女性的临床妊娠情况,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和更全面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张帆)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5.102424
《医学科学报》 (2025-11-07 第9版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