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指出,健全医疗、医保和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促进分级诊疗……优化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发展困境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指出,未来将通过稳定二级医院、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人员与服务下沉,以及推广巡回医疗、远程诊疗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成就与蓝图,共同勾勒出“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画卷。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沟壑。当前,距离“大病不出省、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面临着服务能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困境,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如同无形的壁垒,制约着公平与效率。新型城镇化、乡村形态变迁、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系转变,对基层医疗的布局、内容与模式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
聚焦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这一关键载体,笔者认为,其建设进程还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其一,政策落地与制度协同之困。尽管县域医共体政策已在各地铺开,但不少地区仍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切实落地的实施方案与配套措施。制度安排的系统性不足,医保、财政、人事等核心部门政策协同不够,导致基层改革步履维艰。卫生行政部门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之间的权责边界模糊,管理共同体难以真正形成。
其二,内部治理与利益整合之难。许多县域医共体内部尚未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甚至出现优质资源“虹吸”现象,加剧基层萎缩。管理职能下放不足与额外投入缺乏补偿,挫伤了牵头医院的积极性。县级专家下沉基层的激励不足,帮扶工作易流于形式。
其三,医保引导与信息支撑之弱。医保支付政策差别化不明显,未能有效引导患者分级就诊。医保基金打包付费在实践中常因测算偏差导致超支,加重县域医共体负担。信息化建设滞后,各类系统互不联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支撑县域医共体的高效运行与智能监管。
其四,服务同质与医防融合之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基层与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差距悬殊,实现同质化目标道阻且长。当前县域医共体建设重医疗轻公卫倾向明显,医防融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服务易被边缘化。
其五,人才激励与中医药融入之困。家庭医生团队面临人才不足、激励不完善、工作负荷重等挑战,影响服务供给的质量与连续性。中医药服务在县域医共体中虽资源有所增长,但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上转容易下转难”,服务融合度与收入占比仍待提升。
系统思维推动县域医共体深化
面对多重挑战,需以系统思维推动县域医共体的改革深化,织密筑牢基层健康防护网。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政策协同落地。国家及省级层面应加强医保、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的政策联动,出台更具操作性的配套细则。各地需结合实情,制定差异化、可执行的县域医共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理顺卫生行政部门与牵头医院的权责关系,实现“放管服”有效平衡,确保管理共同体实质化运作。
第二,创新内部机制,促进利益共享与发展协同。建立科学的县域医共体内部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制度,引导资源双向流动、优势互补。落实牵头医院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并建立与职能匹配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专家下沉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提升基层自身“续航”能力。
第三,深化医保改革与信息赋能。科学测算并提高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发挥医保支付“指挥棒”作用,引导患者合理就医。优化医保基金打包付费与结余留用机制,建立合理的超支分担办法。加大投入,统一标准,打破信息壁垒,构建互联互通的县域健康信息平台,强化数据对县域医共体管理、服务与监管的支撑作用。
第四,聚力能力提升与医防融合。实施精准化的基层能力提升工程,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订单式”帮扶与培训,逐步缩小服务差距。将公共卫生服务成效纳入县域医共体考核核心指标,建立临床与公卫人员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融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第五,优化家医激励与中医药集成。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与薪酬激励机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合理分担工作负荷,提升岗位吸引力。在县域医共体框架内,优化中医药资源布局,强化县级中医医院引领作用,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下沉,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提升中医药服务占比与综合效益。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勇于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各方合力,方能在成就的基石上,跨越挑战,让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铸就韧性更强、质量更优、覆盖更广的中国特色县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助力。
(3~5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张思玮采写)

《医学科学报》 (2025-11-07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