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7
选择字号:
造血调控正推动恶性血液病治疗革新

 

黄晓军

■本报记者 张楠

在近日召开的2025CACA(中国抗癌协会)西北整合肿瘤医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以《恶性血液病的造血调控》为题作报告。

造血调控失衡:

恶性血液病的核心症结

黄晓军在报告中直指问题核心:“造血系统稳态失衡是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的根本机制,其调控紊乱涉及干细胞异常、微环境失调与免疫失衡三重困境。”这一认知源于他对临床难题的长期追踪——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虽为根治手段,但供体匮乏与移植后并发症始终制约疗效。

他进一步解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供体获取率极低,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仅11%患者能找到非血缘供体,而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供体短缺困境。更严峻的是,半相合移植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风险,曾被国际学界视为“禁区”,患者3年生存率仅约20%。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解析造血调控网络。”黄晓军强调,其团队建立的“临床病例模型—体外实验—临床体系完善”研究模式,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精准调控策略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范式也成为他牵头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思路。

机制突破:

从微环境调控到免疫稳态重塑

报告中,黄晓军重点阐述了团队在造血调控领域的两项标志性突破。在骨髓微环境研究方面,他的团队与合作者首次揭示TGF-β1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该通路异常激活,会导致骨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丧失造血支持能力并引发纤维化转化。

“血管内皮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的‘守护者’,其功能瘫痪直接导致造血重建失败。”他展示的实验数据显示,TGF-β1处理会使内皮细胞成管能力显著下降,而靶向抑制其受体TGF-βRI后,化疗应激小鼠的造血恢复明显改善。

更重要的是,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罗特西普(Luspatercept)等靶向药物可缩短移植后多系造血恢复时间,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在免疫调控领域,团队最新发现的CD8 Trp细胞亚群为解决移植后免疫失衡提供了新靶点。这类占健康人外周血1%~3%的细胞,可通过直接分化与间接调控双重路径维持免疫稳态,既能抑制GVHD,又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这相当于找到免疫调控的‘预备役部队’,为精准干预提供了新方向。”黄晓军解释道。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进展》。

临床转化:

从“北京方案”到全球诊疗体系

谈及造血调控成果的转化应用,黄晓军详解了“北京方案”的全球推广与技术升级。作为全球首个非体外去T细胞半相合移植体系,该方案已推广至韩国、意大利等多国,改写国际指南共识43项,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单倍型移植系统。

在适应证拓展方面,方案已成功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使患者9年生存率达87%~89%,再次改写国际标准。而基于TGF-β1通路的干预策略,正推动造血重建不良等难治并发症的治疗革新,相关技术已获多项专利保护。

对于未来发展,黄晓军提出三大方向:一是构建微环境调控药物的快速转化体系;二是开发基于CD8 Trp的细胞治疗产品;三是建立个性化移植前调控方案。“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他引用国际评价指出,“通过基础与临床的深度整合,有望在造血调控领域持续领跑。”

《医学科学报》 (2025-11-07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