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31
选择字号:
科学家发现唇腭裂遗传新模型

 

本报讯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全面描绘了中国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散发病例的罕见变异遗传结构,鉴定了多个新致病基因,并首次提出了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上位性双基因拮抗遗传模型。该研究不仅拓展了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病因学认知,也为复杂发育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先进科学》。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口腔颅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该疾病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然而,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仅能解释其部分遗传效应。

为进一步揭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罕见变异遗传结构,研究团队对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214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大量与唇腭裂发生相关的候选变异,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包括位于80个基因的127个“致病/可能致病”变异,其中有11个并不包含在已报道的418个唇腭裂基因中,为新的唇腭裂致病候选基因。此外,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不仅证实了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等位基因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也提示影响唇腭裂相关信号通路的遗传变异更可能是唇腭裂的致病变异,应优先进行功能验证。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上位性双基因拮抗遗传模型”:不同基因的两个突变在同一信号通路中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共同决定最终表型。这一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双基因共致病”模式,即两个等位基因协同导致疾病发生,为包括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在内的复杂发育性疾病提供了全新遗传学解释框架。(李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2073

《医学科学报》 (2025-10-31 第9版 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