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0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骨骼健康、老年常见病、脑卒中以及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提示,霜降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易引起关节不适、心率和血压波动以及呼吸道疾病,要做好防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加强血压监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孙林娟介绍,任何有效的进补都依赖于坚实的脾胃来吸收运化,过于滋腻的进补会损害脾胃,加剧血压波动,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
	对于“喝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孙林娟指出这是一个误区。她解释道,食醋进入消化系统后,不能直接软化和溶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期大量喝醋会刺激消化系统,引发和加重胃炎、胃溃疡,影响矿物质代谢,对骨质疏松的患者尤其不利。
	孙林娟提示,泡脚可以刺激足部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泡脚泡到大汗,对于中老年人群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泡到身暖微潮的状态,水温控制在37~40摄氏度,泡脚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以感觉舒适为宜。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雪指出,秋冬之交气温下降,人体血管收缩,易导致血压和心率的波动。
	此时,血压升高可能在心脑血管患者中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因此她提醒老年患者在这一时期应特别注意四方面:第一,要规律用药、动态监测。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晚监测血压,并在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时及时测量;若发现血压明显升高,应立即就医。第二,要防寒保暖。外出时可采用“洋葱式”分层穿衣法,注意头部、颈部及手部保暖,以避免血压突然升高。第三,要保持清淡饮食。不宜盲目进补,提倡均衡膳食,少盐少油,控制脂肪摄入。第四,要科学运动。气温较暖和的时间段,老年患者可进行轻度户外活动,避免晨跑、夜跑等高强度运动;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于雪提醒,如老年患者出现突发、持续不缓解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或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以防延误抢救时机。
	血压异常并不仅表现为“升高”。于雪指出,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头晕、脑缺血,甚至脑卒中等急症的发生。
	老年人常见的低血压类型主要包括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和药物导致的低血压。
	于雪解释,体位性低血压多发生在坐卧位突然起身时,因血液未能及时回流到心脏,从而导致血压骤降。这种情况建议老年人起身动作放慢,遵循“起身三步法”——先坐起1分钟,再站立1分钟,无不适后再行走。
	餐后低血压则常出现在进餐后,尤其是早餐摄入碳水化合物较多时。于雪建议老年人避免吃得过饱,并调整进餐顺序——先摄入蛋白质和蔬菜,再进食主食,并在餐后休息30至60分钟再活动,避免血流集中于胃肠引发头晕。
	药物性低血压也较常见。高血压老年人通常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或治疗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药物,这些都可以引起低血压的反应。于雪提醒,患者不可自行加药或停药,以免诱发低血压。此外,长时间泡温泉、洗热水澡、脱水或大量饮酒也可能导致低血压。
	出现低血压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平卧并抬高下肢,少量饮用温水;若仍无缓解或伴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刻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有些老年慢性病患者会凭感觉吃药。对此,于雪强调,慢性病患者服药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危险因素,避免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加重等严重并发症。建议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时遵循“遵医嘱、不间断、常复诊”的原则,不要擅自停药、凭感觉服药。
	有人会在突发脑卒中时通过扎手指、扎耳朵放血进行急救,或者在等待急救过程中服用安宫牛黄丸、阿司匹林等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缪中荣强调,如因扎手指放血造成活动性出血,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发病后应尽早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在没有辨别清楚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时,不要在家里自行服药。
	(李春雨)
 《医学科学报》 (2025-10-31 第3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