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疼痛的真相》,[英] 蒙蒂·莱曼著,李艾琳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定价:78元
为什么当伤口尚未被察觉时,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明显疼痛?为什么当他人受伤时,我们的身体却会随之产生共感?为什么在创口痊愈之后,疼痛有时仍然挥之不去?
10月20日至26日正值“中国镇痛周”,公众对疼痛的科学认知与有效管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蒙蒂·莱曼的著作《疼痛的真相》为读者对疼痛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科学的观察视角。
长期以来,人们将疼痛视为疾病的信号、身体的“哀嚎”,但莱曼指出,疼痛并非敌人,而是身体的守护者,是帮助人体识别危险、避免伤害的复杂感知系统。
莱曼在书中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到社会学多个维度,以丰富的病例与科学研究为支撑,诠释了疼痛不仅是神经信号的产物,更是情绪、记忆与社会环境交织的结果。从幻肢疼痛到慢性疼痛,从孤独的痛到群体性的共痛,他以理性与温度兼具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出“止痛即治愈”的误区,思考如何与疼痛共处。
莱曼指出,真正有效的止痛,不在于彻底消除疼痛,而在于让大脑重新感到安全。他将这种理念称为“安慰大脑”。这意味着,疼痛的治愈过程是一场身心的“双向调节”:既要通过身体的温和运动、规律呼吸等行为疗法向大脑传递“安全”的信号,也要通过学习疼痛知识、重塑认知模式,让人重新理解疼痛的意义。
书中对运动疗法的描述尤为细腻。莱曼强调,温和而循序渐进的运动,是最经济、安全且有效的“止痛药”。其原理在于,运动能促使身体释放消炎和麻醉分子,激活血清素等天然止痛物质,从而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过度传导。哪怕只是编织时的手部动作或在摇椅上轻轻晃动,都能帮助大脑重新定位身体,降低疼痛敏感度。 最后,人体通过“分级暴露”的方式,一步步扩大活动范围,让身体重新获得“安全”的标签,久而久之,大脑的警戒系统也随之放松。
在呼吸训练方面,莱曼指出,深沉而缓慢且震动横膈膜的呼吸方式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压力反应,从而减轻炎症与痛感。这种看似简单的生理动作,实则是调节大脑与身体之间连带反应的关键。
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镇痛,不是让疼痛消失,而是让大脑相信,一切已经无恙。”笔者认为,人体关于疼痛的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关于身心和解的革命。
《医学科学报》 (2025-10-24 第12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