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宁燕
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医工委员会)的成员既有来自临床医学不同专科的资深专家,能精准捕捉心血管、肿瘤等诊疗场景的真实需求;又有来自基础医学、工程学、材料学领域的科研骨干,可从分子机制、技术研发、材料创新层面提供解决方案。这种“临床多专业+多学科支撑”的组合,打破了过去单一学科的瓶颈,此前在医院推进转化工作时遇到的“临床需求找不准技术支撑、技术成果摸不透临床方向”等问题,能通过专业互补从根源缓解。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委员会的独特优势。
在临床机构工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管理者都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如何“让创新不脱节”,例如搭建协作平台、推动跨主体对接,拉近科研与临床距离。而医工委员会的成立,把这种单点探索升级成了行业协同。
未来,我们会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学术研讨、联合攻关、成果对接会等多形式活动,让不同专业成员“坐在一起、干在一起”。让临床专家带着诊疗难题,与工程、材料专家共定研发方向;让基础医学成果借多学科协作加速临床转化,甚至推动跨领域联合研发中心建设;最终,让精准诊疗技术、创新药械等成果,走出实验室和医院,以医工融合的专业合力,为健康中国注入充分的创新动能。
(作者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科研处副研究员、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3~6版内容为张思玮、张帆编辑整理)
《医学科学报》 (2025-10-24 第6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