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选择字号:
杨照华:中医四诊以“望”为先

杨照华

中医四诊以“望”为先,然“望”之精妙,多系于医者目力与心法,主观性强、经验依赖且难于复现,成为制约中医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之一。

光谱成像(spectral imaging)技术以“空间-光谱”耦合的方式,可在可见光-近红外区连续获取数百个窄波段图像,相当于为面、舌等组织进行“无创光学 CT”。不同生物组织在各波段具有独一无二的反射“指纹”,可精准量化传统望诊中“色稍暗、苔略腻”等定性语言描述,并可以解析舌苔菌群代谢产物、皮下微血管氧合状态等人眼不可察之早期病理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与中医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模型可自主挖掘“光学指纹”与“证候”之间的复杂映射,实现望诊信息的智能辨证与持续优化。基于此,我们团队自主研制了“高光谱望诊分析仪”,可在1秒内同步采集 60 个波段的面/舌高光谱图像,依据中医诊断学理论提取颜色、形状、纹理等 376 项量化参数,并以西医“金标准”为标签,建立胃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模型。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合作,围绕该技术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光谱成像这一源于航天遥感与精密测量专业的前沿技术,正为中医望诊提供客观化、定量化、智能化的全新范式,架构起传统经验与现代循证之间的“光学桥梁”;亦为“数字中医”战略注入可验证、可推广、可国际化的科技动能。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正迈向以极综合交叉跨学科创新为引擎的新时代。未来,必将在医工之间破壁建桥,系统性地将工科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注入”医学,以有组织的科研共同破解临床难题,催生更多如“高光谱望诊”般的创新成果,共同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开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科学报》 (2025-10-24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