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选择字号:
伊志强: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伊志强

20 世纪 80 年代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设立医学工程学科,开启我国高校医工融合探索。此后国家对医工融合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建设医工交叉创新基地,多部委及地方出台政策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2023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再为医工融合赋能。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技术突破,更为医工融合提供坚实支撑。在此背景下,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医工委员会)成立,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医工委员会搭建起跨领域协作平台,让医科和工科各专业专家交流启迪,发现临床真问题,挖掘临床真需求,联合工科声、光、电、磁、力等领域力量推动想法落地,并联动企业与投资机构,打造全链条医工融合生态。

我个人在医工融合方面也有诸多实践,目前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工科老师开展了医工交叉合作,尤其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北脑一号”半侵入式128通道高通量柔性无线脑机接口,在今年2月27日完成首例患者植入,效果良好,为脊髓损伤瘫痪患者带来希望,是医工结合的良好示范。

未来,医工委员会将于多方向发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行业标准,开通公众号扩大宣传;动态遴选吸纳优秀专家,保持人才队伍活力;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医工创新转化。

除年度学术年会外,医工委员会还将不定期举办论坛、沙龙及定制化交流活动,组织跨界专家走进高校、医院、园区、企业,聚焦热点破解技术瓶颈,联合攻关,共同谋划医工融合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工融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学科学报》 (2025-10-24 第3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