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景和
■郎景和
外科解剖刀就是剑。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剑有何用、如何使用、如何用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从医多年,我认为做医生要心地善、心气和,说真话、办实事,既动脑、又动手,活到老、学到老。这源于情怀、敬畏和职守。
医生是看到别人痛苦,就产生解除痛苦之愿望的人
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是临床工作的三条基线。医生应该心地善良,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医生需要心路清晰,从繁杂的现象中理出诊治方案;医生即使遇到各种难治的疾病、各种难处的病人,都需要保持心灵平静,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
医生应该敬畏自然,自然是规律,是法则;应该敬畏医学,医学是一片充满未知的海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是我们需要毕生追求的庄严事业;应该敬畏病人,病人把生命交给我们,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敬畏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是什么?是技术、是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良知和判断。医生掌握技术、知识,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使用它们。人工智能(AI)时代,医生要拥抱新技术,学习用AI来积累资料、学习知识,正确应用AI诊治疾病。但AI是科学的未来,并不是临床医疗的未来,AI不能代替医生,医生永远都应该走到病人身边,面对面地诊治疾病。只凭化验单、影像检查报告看病的医生不是合格的医生。
做医生要有悟性、理性和灵性。有悟性就是要善于反省、思索、推论、演绎;有理性就是要冷静、沉稳、客观、循证;有灵性就是要随机应变、善于创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遇到危难情况,医生都应该出于职业的敏感和责任,奋不顾身、毫不犹豫、迎难而上。这应该是医生的职业本能和良好习惯。
外科医生有“三不”:不慌、不乱、不急
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归属外科系统,深知动脑和动手的重要性。一台手术之所以能成功,决策占75%,技巧占25%。决策是思维、判断和设计,它与医生的责任心、临床经验、思维能力和方法密切相关。临床决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充分的执行和证据、周密的设计和方案、全面的考量和评估、审慎的实施和操作、灵活的应急和应变。有了正确的判断,合适的治疗方案、麻醉方法以至手术切口与入径,都应在医生的充分考虑之中。此外,还要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做好术后处理与随诊。如是,一台手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从医几十年来,我白天看病、做手术,晚上写作、绘画,一方面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一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我的《妇科手术笔记》很多妇产科医生都看过,它就是我在业余时间做的一份份工作总结,是对手术的回顾与反思。外科医生有特权进入人体,工作是非常神圣的,对病人只能有敬畏和爱护,不能有任何技术与器械的炫耀。最佳的临床决策是把医生最有把握的与病人最情愿接受的方式结合起来,既要保证有效,又要保证安全。
技巧是由经验和熟练升华而成的,内含医生的观念和体验。技巧建立在医生对手术的深刻理解上,常带有属于医生自己的独特性,资深的外科医生应该形成自己的手术风格。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应该是外科医生的三个原则,哲学理念、人文思想、美学观点是外科医生的三种修养。
在我看来,外科学有三个层次:知识层次、运用层次和心灵层次。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或原料,医生必须有自己的体悟、创造和升华,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会为医生带来心领神会、探幽索隐、灵机妙算、创造发明。
外科医生有“三不”:不慌、不乱、不急。不慌是一种底气,不乱是一种能力,不急是一种境界。外科医生还有三重境界:第一界是“得艺”,熟练流畅、排解疑惑、独立胜任;第二界是“得气”,有领有悟、除忧解难、应急应变;第三界是“得道”,有精有神、心手升华、探微发秘。得艺及得气之初,皆为匠;得气之后,进而得道,遂成“气候”,乃为师、为家。
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病人的体验上
人学是医学的本源。医学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救死扶伤是人性善良的体现,进而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责任。生死是自然规律,医学是关于生死疾痛的终极关怀。古人云,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当医生也是如此。医学的“天理”就是指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情”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国法”指国家政策法规、诊治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技巧等。
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更意味着关爱、体恤、减轻痛苦。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病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好医生要会爱人、救人、度人、为人。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曾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些小事情。
医学是人学、仁学、美学。哲学起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疗求善。真善美是做人的追求,更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医生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还要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学的情感、音乐的梦幻、诗歌的意境、书画的神韵会给医生疲惫的头脑带来清醒、睿智和灵性,让医生可以更好地助人救苦。病人的痛苦与召唤是医生的力量、使命和方向。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本文节选自《健康报》,略有删减 )
《医学科学报》 (2025-10-24 第2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