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美]希尔帕·拉维拉著,程纪莲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价:69.00元
■李春雨
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下,“炎症”几乎是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词汇:红肿、发热、疼痛、脓液……它是身体针对入侵者发出的警报。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希尔帕·拉维拉在《炎症》一书中为读者搭建了一座纵贯古今的知识桥梁。从古代医者对“发炎”现象的朴素观察,到现代免疫学对细胞信号、分子机制的深入剖析,拉维拉用生动的叙述勾勒出炎症研究的演进史。
书中关于“阿司匹林”的章节,便是科学与叙事交织的典型例证。
阿司匹林起源于古代医学,它的故事几乎贯穿了炎症医学的整个历史。从古埃及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卷》中提到的“柳树皮止痛”,到古罗马医学家凯尔苏斯用柳树皮缓解红、热、肿、痛的症状,再到18世纪末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意外发现柳树皮的药效,人类对炎症的认识始终与这种天然药物相伴。
1828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药学教授约翰·毕希纳从柳树中成功提取出关键成分——水杨酸;到了1897年,拜耳公司的年轻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了化学性质更稳定的乙酰水杨酸用来缓解他父亲的风湿病。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阿司匹林。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为名将其商业化,这种白色粉末迅速风靡全球。
阿司匹林的独特性远不止于此。它阻断炎症介质,同时还能促进“炎症消退介质”的生成,是少数既能抑制又能逆转炎症的药物之一。它可以降低多种炎症分子的活性(如CRP、IL-6),不仅用于镇痛、退烧和抗炎,还被广泛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抵御心脏病复发、中风和某些癌症。如今,它与布洛芬、萘普生等一起,成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代表。
正如《消失的微生物》作者马丁·布莱泽在推荐语中所言:“炎症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愈也能破坏。”如何让它成为前者,正是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医学科学报》 (2025-10-10 第12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