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礼娟

宋学勤
■庞礼娟 宋学勤
全球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已突破10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在精神卫生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仍显不足。因此,破解人才困局,已成为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目标的关键。
首先,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精神医学在医学教育中比重偏低,专业吸引力不足,招生规模有限。现有培养模式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毕业生临床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基层及偏远地区面临“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境。
最后,职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精神科医师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但薪酬水平与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导致人才流失现象突出。此外,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在职人员专业提升渠道有限。
为从根本上弥补人才缺口,笔者认为,必须从源头发力,系统性革新院校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学校、政府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协作,形成“医教协同、校地共建”合作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教学、科研、临床一体化平台,系统培养高素质精神医学人才,提升区域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第二,推动科研与临床融合,强化学科交叉。多所医学院校已优化精神医学课程体系,加大临床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医学生精神科临床能力训练。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精神医学研究生培养需全面升级,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三,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医教企”联合平台。积极拓展教育边界,与医院、专科机构及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开发课程与科研项目,提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从理论到岗位的顺畅过渡。
在革新院校培养模式的同时,笔者还认为,需在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阶段进行巩固与延伸,构建一个贯穿职业发展始终的终身学习体系。
其一,稳步扩大精神医学教育规模。各医学院校也全面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确保每位医学生掌握基本的精神卫生常识与识别技能。
其二,强化毕业后教育质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精神科医师的关键环节,应重点强化临床诊疗能力训练。转岗培训可快速扩充队伍,国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其他临床专业医师通过系统培训转型加入精神科队伍。
其三,推动新技术融入教育体系。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建立虚拟教研室,整合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同质化,解决资源分布不均问题。通过VR和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仿真诊疗环境,帮助学生安全、高效地开展沟通技巧、情绪疏导与危机干预等实操训练。
当前,精神卫生人才培养需着力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通过院校培养模式创新与继续教育体系优化的双轨并进,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匹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科学报》 (2025-10-10 第6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