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阳光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0
选择字号:
新技术打通精神卫生服务全链条

赵阳光

■赵阳光

我国基层精神科医生缺口巨大,部分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精神科医生不足4名,同时患者主动就诊率低,还有一定数量的抑郁症患者因认知偏差或病耻感延误治疗,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正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新路径,从早期筛查到精准诊断,再到数字化干预及远程诊疗的延伸,新技术正逐步打通精神卫生服务的全链条,为构建更高效、普惠的服务体系注入活力。

专科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正朝着多技术融合、全场景适配、高效率筛查的方向加速演进,打破了传统筛查对专业人员和固定场地的依赖。技术上,柔性传感脑机接口、毫米波雷达、语音声学分析等多模态技术广泛集成,通过融合多维生理信号数据,实现对抑郁症、孤独症等适应证的早期筛查识别。场景覆盖上,从医疗机构的专业检测向社区、学校、养老院等多元场景延伸,流动诊疗车、居家监测设备、轻量化小程序等形态不断涌现。效率提升方面,设备检测耗时普遍压缩至30分钟以内,配合AI对群体数据的批量分析能力,有效破解了基层筛查能力不足、隐性患者发现难的痛点,已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等适应证筛查产品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数据整合层面,不再依赖单一的症状描述或量表评估,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联动电子病历、脑电信号、眼动数据等多源信息,让诊断依据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提升诊断客观性。模型优化方面,基于联邦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算法模型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持续吸收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进行迭代,对轻症患者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且能实时根据最新临床指南调整判断逻辑,避免经验性诊断中的路径依赖。

数字疗法方面,已从单一的睡眠管理向抑郁症、焦虑症等专科疾病拓展,通过算法动态分析患者治疗反馈与生理数据,实现干预方案的实时调整,部分产品还融入VR虚拟场景,让患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心理适应能力,且已有面向精神疾病的三类数字疗法产品正在开展医疗器械注册,逐步纳入临床治疗路径。脑机接口技术则朝着微创化、高精度、闭环调控方向突破,实现监测、分析、干预的实时联动,可根据患者脑电信号变化自动调整神经调控参数,在强迫症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潜力,且正与康复训练深度结合,助力患者功能恢复。

尽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精神卫生服务创新前景广阔,但当前仍面临不少挑战。数据安全方面,精神卫生数据涉及患者隐私,如何建立完善的加密与流转规范、避免数据泄露成为关键。算法层面,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存在黑箱问题,可解释性有待进一步突破。此外,远程诊疗中,确保数据传输稳定性与处理算法实时性,仍需技术与制度双重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医学科学报》 (2025-10-10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