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雅静

石川
■唐雅静 石川
传统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高度依赖线下互动,不可避免地形成资源分布不均和可及性壁垒。而数字化平台率先打破了这些壁垒。
远程诊疗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让临床医生能够为数千里外的患者进行复诊评估。更重要的是,它显著降低了病耻感。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许多患者更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数字化平台还将单次“问诊”拓展为覆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电子病历让病史资料一目了然,在线处方简化了流程,集成的心理测评工具使医生能够动态追踪患者病情变化。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患者离院,服务即中断”的困境。
如果说数字化平台是“高速公路”,那么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就是其上运行的“智能导航系统”,它们正在深刻改变我们诊断、评估和干预的方式。
首先,诊断与评估的客观化探索。AI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客观标记物的新途径。通过分析患者在访谈中的语言特征,如语音能量、语速、停顿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将抑郁症的特征量化,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微表情与行为识别技术则可以捕捉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瞬时表情变化,这些数字表型为我们理解疾病提供了全新视角。
其次,干预与治疗的个性化革新。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等原理开发的AI程序,可以作为治疗方案的延伸。它们能全天候响应,引导患者进行情绪记录和放松训练,有效填补治疗间歇期的空白。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AI与虚拟现实的结合创造了奇迹。在安全可控的虚拟场景中,系统能根据患者的实时生理指标智能调整暴露强度,实现精准、高效的系统脱敏。
最后,推动迈向预防性精神医学。通过持续采集匿名化数据,AI构建了洞察疾病规律的预警系统。当识别出与既往复发前相似的行为模式时,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加强联系或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早期干预。
尽管前景广阔,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前路的挑战。数据隐私与安全是生命线,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和使用规范;算法的公平性与透明性需不断优化,避免产生偏见;最核心的是,科技永远不能取代人性的共情与连接。
展望未来图景的“人机协同”:让AI处理繁琐的数据分析和标准化任务,充当敏锐的“哨兵”;让临床医生专注于那些更核心、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建立信任的治疗联盟,进行复杂的临床决策,传递人性的温暖与希望。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深知在诊室之外,存在着一个更广阔、更沉默的世界:那里有因地处偏远而无法定期复诊的患者,有因“病耻感”而徘徊于医院门口的家庭,也有在两次诊疗间歇期独自面对情绪深渊的个体。
同时,作为数字医疗研究者,笔者坚信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这片沉默的世界与专业服务之间架起一座普惠、精准的数字桥梁,最终通往的是一个对心灵困境更理解、对求助更包容的未来。
当下,我们正在路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医学科学报》 (2025-10-10 第5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