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鑫 刘登堂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0
选择字号:
夯实基层精神卫生服务须多方合力

 

范鑫

刘登堂

■范鑫 刘登堂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迈入发展快车道。

但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依然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有待提升,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完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中对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夯实基层精神卫生服务须凝聚多部门、多机构、多专业力量,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推进。

第一,工作机制共建,完善基层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各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加强患者救治救助,有效防范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相关要求,持续提升患者服务管理效果。

第二,服务网络共筑,优化精神卫生资源配置。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建高水平服务网络,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需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指导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对基层、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等精神卫生能力薄弱地区的技术支持和带教帮扶,通过人才下沉、技术平移、管理输出、巡回医疗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纵向流动与横向均衡布局,提升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

第三,身心疾病共管,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质效。

基层医疗机构需创新身心共管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不断拓展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的内涵外延,推动医防有机融合。一方面,按照家庭医生签约要求,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按照有关工作规范,落实健康评估,加强健康管理;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着力推动精神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四,人才培养共谋,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医务人员面临的薪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的问题,无形中阻碍了精神卫生人才扎根基层。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契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精神卫生专业化人才培养路径,打造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公共卫生医师、社会工作师、康复师等组成的多学科人才队伍,推动工作模式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作者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医学科学报》 (2025-10-10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