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Joe Grove研究小组通过绘制糖蛋白结构,揭示了黄病毒科的演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研究人员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揭示了整个黄病毒科的糖蛋白。他们发现大多数物种,包括高度分化的荆门病毒和大基因组黄病毒,具有与正黄病毒E糖蛋白同源的II类融合系统。然而,丙型肝炎病毒、匹基病毒和瘟疫病毒的E1E2糖蛋白结构独特,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融合机制,并与脊椎动物宿主感染相关。
通过将糖蛋白分布映射到系统发育树上,研究人员揭示了其复杂的演化历史,标志着细菌基因的捕获和潜在的属间重组。这些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获得的见解,细化了人们对病毒融合机制的了解,并揭示了塑造黄病毒科多样性及其生态的关键事件。
据悉,包膜病毒中的糖蛋白驱动膜融合,并决定宿主范围、组织嗜性和致病性。尽管糖蛋白在病毒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人们对黄病毒科内的糖蛋白仍缺乏全面认识。黄病毒科是一个庞大的病毒家族,包括丙型肝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以及其他人类和动物新兴病毒。许多黄病毒科的糖蛋白尚未被鉴定,对于其他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其膜融合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柯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899-8
《医学科学报》 (2024-09-20 第9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