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柏雅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23
选择字号:
人生就像一个圆圈

 

◎喻柏雅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美]埃里克·坎德尔著,喻柏雅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7月出版,定价:88元

从2014年翻译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自传开始,到《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这本书摆在读者面前,整整10年过去了。我业已翻译了3本与坎德尔有关的书,它们映照着坎德尔的三重人生: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讲述他作为神经科学家的毕生奋斗,《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分享他从毕生最大的爱好——艺术欣赏与收藏中提炼的成果,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则讲述了他早年的志业和作为精神科医生的经历。

较之于罕见病的鲜为人知,本书中介绍的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大家都耳熟能详,有些特定的病名早已被望文生义地活用为形容词:“我感到很抑郁”,你其实只是暂时心情不好;“我小时候很自闭”,你不过是性格比较内向;“我快要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了”,你是在夸张地表达某件事对你造成的刺激。由此可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心病”不再像过去那样讳莫如深,但公众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却存在不小的误区。

本书侧重于阐明各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是偏硬核的科普。其核心观点是,打破神经障碍与精神障碍、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之间的界限。传统上由于技术和认识的局限,学界倾向于把存在明显脑损伤的疾病归为神经障碍,而把没有清晰可见的解剖学损伤的疾病归为精神障碍,前者是脑病而后者是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精神障碍患者往往被看作是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人,甚至遭到污名化。以上种种,都属于笛卡尔心身二元论游荡至今的幽灵,而站在现代神经科学的角度,将大脑与心智相分离的二元论是毫无立锥之地的。

也就是说,无论神经障碍还是精神障碍,都是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机制在物质水平上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因此,对于治疗精神障碍,无论有形的药物治疗,还是无形的心理治疗,都是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机制在物质水平上改善患者的身心。

本书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对自己大脑感兴趣的读者。再次引用作者的话:“我们从布罗卡失语症和韦尼克失语症中理解语言,从阿尔茨海默病中理解记忆,从额颞痴呆中理解创造力,从帕金森病中理解运动,从脊髓损伤中理解思维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其实对于罕见病的研究,也共享同样的逻辑,一种病并不因其罕见,就不值得被公众关注和正视。

这本书更值得品味的是人类理解大脑之后的意义,科学研究又将如何增进对人性的洞察。正如作者在本书中几番重申,基于大脑的心智生物学研究会带来科学与人文学的融合,并产生新的科学人文主义。其实这一论断,作者在2000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晚宴致辞中早已给出:“心智生物学在关注自然世界的科学与关注人类经历之意义的人文学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新的综合带来的洞见,将不仅推进我们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认识,而且会让我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本书可视作对这句话的阐述和铺陈。你瞧,人生又是一个圆圈!

(本文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一书译者序,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医学科学报》 (2024-08-23 第12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