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锋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2
选择字号:
姚尚龙:分娩镇痛让产科更加舒适化

 

姚尚龙

■潘锋

分娩痛是女性人生所遇到的最剧烈的疼痛之一,约80%的初产妇难以忍受分娩时的疼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特别是国家“三孩政策”的出台,产妇对于分娩镇痛的需求日益增加。

“分娩镇痛为产妇提供了无痛的舒适化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原副院长姚尚龙说。

为母婴提供更好安全保障

无痛分娩是指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分娩镇痛可以让产妇不再经历疼痛的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疲倦。

当前我国孕产妇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孕产妇群体数量庞大,且高龄产妇数量(分娩年龄≥35岁)比例持续攀升,增加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围产期风险;二是国内调查显示,在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手术中产妇不能忍受分娩痛是第一位原因,这些年来我国剖宫产手术比例持续增加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三是我国目前无痛分娩率总体低于30%,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娩镇痛要遵循自愿安全原则,以达到最大程度降低分娩痛、最小程度影响母婴结局的目的。” 姚尚龙表示,围产期母婴安全是分娩镇痛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远期预后是焦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产妇对于无痛分娩的需求越来越多,实施分娩镇痛为产妇提供了无痛的舒适化医疗,普及和规范化开展分娩镇痛已成为产科舒适化医疗的重要内涵。

“并且,分娩镇痛的规范实施可有效降低母婴围产期风险,提高母婴安全性,有效减少产后抑郁、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同时在产妇中合理地应用分娩镇痛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姚尚龙说。

首选椎管内分娩镇痛

目前,分娩镇痛的常见方法有药物性分娩镇痛和非药物性分娩镇痛,药物性分娩镇痛按照给药方式可分为椎管内、吸入、静脉和肌内给药四种。

尽管目前尚无兼具绝对安全和舒适的“完美”的分娩镇痛技术,但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应用最广泛、对母婴影响最小的分娩镇痛方式。姚尚龙建议,分娩镇痛首选椎管内分娩镇痛。

姚尚龙还介绍了临床常用的不同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特点和优势。连续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将特制的导管置入硬脊膜外腔,将麻醉药物按需分次注入,优点是麻醉控制时间长、安全、有效,缺点是麻醉起效时间较长,局部的麻醉使用剂量较大。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特点是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浓度低,便于保持产妇生理稳定,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了母婴安全性,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常用的和效果最好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

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其主要优点是结合了脊麻起效快和硬膜外可持续给药的特点,镇痛起效快,运动阻滞较轻,产妇满意,更适合“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穿刺技术是传统硬膜镇痛技术的改良方法,临床操作是在完成硬膜外穿刺后暂不置管,用腰麻针刺破硬脊膜,确认脑脊液回流后拔出腰麻针,留置硬膜外导管并按硬膜外镇痛给药管理,将硬膜外腔的镇痛药物经硬脊膜渗透到蛛网膜下腔发挥镇痛作用。

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给药技术是一种新型硬膜外腔给药技术,全程自动化脉冲给药,与传统连续性硬膜外分娩镇痛技术相比,药物扩散更均匀、更广泛,运动阻滞发生率更低。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辅助麻醉医护团队高效开展无痛分娩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姚尚龙认为,建立数字化管控体系利于推动麻醉学科及麻醉护理学共同发展,数字化是未来分娩镇痛的发展方向。要建立分娩镇痛数据库,以镇痛质量指数/舒适化指数作为绩效考核依据,建立分娩镇痛管理平台和麻醉质控大数据平台。

当然,智慧服务则要求更多地应用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辅助麻醉医护团队高效实施无痛分娩,通过AI算法预警预测母婴可能存在的不良事件,做到及时干预和预防,确保母婴安全。

比如,通过将智能镇痛泵系统与胎儿心率、孕妈体温、宫缩等母婴体征监测的无缝对接,将数据实时导入分娩镇痛智能管理平台和同步传输管理平台(手机或电脑),可实现对母婴生命体征与镇痛的统一管理。

医护人员通过平台现场或远程就可以看到产妇镇痛参数、母婴体征等数据,通过AI分析实现对产妇安全风险事件的智能预测预警,进而有效防范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保障产妇安全、无痛、舒适地度过整个围产期。

“智能管控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母婴的分娩安全,大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助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分娩镇痛智能管理体系的形成。”姚尚龙说。

延伸阅读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可行

近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发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琼等人的研究论文显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有助于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缓解负性情绪、缩短产程时间及提高产妇满意度等。未有文献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产妇接受度较好。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方式缓解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不良反应,保证胎儿的顺利娩出,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用。

然而,药物性镇痛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如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发热及低血压等。

《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目前不主张药物性镇痛,鼓励采取各种非药物性措施减轻分娩疼痛。但研究显示,其他非药物性镇痛方式,如导乐分娩,需要专业医务人员全程陪伴,尚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

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非药物治疗方法,是指通过专业设备使用户体验类似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不仅具有沉浸性、想象性、交互性等特点,还具有节省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用于癌症患者疼痛管理、卒中患者认知康复等领域,并逐渐应用于产科分娩镇痛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分娩镇痛领域应用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尽管主要依赖于小规模研究,但其已初步在疼痛管理和产妇体验方面显现出潜在益处。

该研究基于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范围综述报告框架,共纳入国内外该领域相关文献15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分娩镇痛法干预内容多为自然景观型,干预时长约为每次10~30 分,结局指标为疼痛和心理状况相关指标等,最终得到上述结论。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3760/cma.j.cn115682-20231017-01545

《医学科学报》 (2024-07-12 第6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