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方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4
选择字号:
叩问当代医学的元叙事

王一方

◎王一方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遭遇现代性危机,究其原因,正是元叙事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元叙事也被称为大叙事,或者元命题、大问题、大视野、大思考,指的是对当下时代、历史与未来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完整建构与解读。元叙事概念1979年由法国哲学家利奥塔首次提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大叙事,即元叙事。元叙事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针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理性与合法性。

过去,医学的大叙事局限于循证医学(找证据,医生主导),主要职能是“救死扶伤”(疾病中心)。今天,叙事医学(讲故事,患者主导)将“回应苦难”(疾苦中心)定位为大叙事。不久的将来,循证-叙事一体化将成为元叙事。

叙事医学的首倡者丽塔·卡伦一直在努力拓展医学的元叙事,致力于建构技术-人文双轨临床路径,改善医疗体验,提升临床医学的温度。她预言,叙事医学不只是缔结和谐医患关系的工具,还将建构一门智识学科。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代医学的元叙事朝哪些方向拓展?譬如,叩问医学的目的、医学的初心、医学的终极价值、医学的真谛……

其次,是临床范畴的拓展。范畴本来是一个医学哲学命题,但在叙事医学的加持下,临床范畴呈现出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的多元杂合。比如,医学叙事如何回答求真务实(循证)的真,究竟是哪一个真?是真相、真理,还是真谛、真如?还需要思考技术与信仰、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感性(直觉)、理性与规范、理性与悟性、理性与德性的关系。

只有在哲学叙事中引入现象学才能够彻底动摇逻辑实证主义的根基。今天为何技术主义如此强势,就是因为痴迷于逻辑实证主义,由此引出对证实与证伪,实在与存在,真相与意象、幻象,内感受与外感受,线性时间与意向性时间,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等的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患者为何度日如年?因为患者和医生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患者所感受到的时间是一种知觉、回忆、想象的混搭,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交错。

在社会学叙事中,要解决个体主义跟群体主义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如今的健康格局当中,健康个体一定是与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社群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还需要关注反科学意识,比如疫苗犹豫、疫苗抵制等问题。

在人类学叙事中,需要处理健康规范与健康习俗、民俗与疗愈、实验心理描述与社会文化心理积淀、心理与心灵、临床与田野、西医与中医的关系。

在历史叙事中,当下书写的大多是医生的医学史,能否书写患者的医学史?比如,任何一种疾病都有零号病人,他的失能与失意、蒙难与殉难,他的感受、咀嚼、惊恐,他的彷徨、绝望、希望,都值得书写。

(作者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医学科学报》 (2024-06-14 第5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