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长顺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4
选择字号:
叙事医学的北京实践

徐长顺

◎徐长顺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我一直在关注并思考一个问题:叙事医学在理论研究上是丰富的、生动的,在实践运用上也必须是积极的、生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样才能让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出“象牙塔”,走进临床、走近患者,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市市属22家医院作为首都医疗战线的生力军,每年以全市医护人员占比不到1/4的体量,服务逾1/3全市门急诊量,在服务保障首都人民健康、推动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叙事医学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更好地提高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北京实践”。

那么,我们在北京市属医院范围内是如何培育医者叙事能力,实现医学人文精神落地的呢?

做好叙事医学工作,首先是要让更多的医院管理者尤其是医院主要领导认识到医学人文的实践价值和现实重要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医学人文建设、叙事医学的推广,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一定要提升“一把手”思想认识,并在形成全员共识上下功夫、用气力,这样才能真见效、见真效。

叙事医学要想形成生动实践,一定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我们在各医院普遍建立了由牵头部门负责、职能部门配合、临床科室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医院明确叙事医学牵头部门,并将撰写平行病历作为人文科室建设的重要抓手。

做好叙事医学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例如,为鼓励医务人员书写平行病历,我们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官微上推出了“医学人文专栏”,以生动叙事展现医学温度,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搭建优秀平行病历展示平台,营造医患互信共进的和谐氛围。

做好叙事医学,需要培育一批“高水平、有信仰、有情怀”的人文讲师,持续宣贯叙事理念,提升叙事能力。我们医院管理中心组建了市属医院人文医学巡讲团,遴选各医院在医学人文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作为讲师,同时定期开展人文医学师资能力建设培训,将叙事医学课程纳入培训体系,注重培养医学人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指导讲师结合自身临床工作案例讲授医学人文“道”和“术”,引发了医务人员广泛共鸣。

做好叙事医学,不仅要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要发挥政策制度的激励作用,将市属医院叙事医学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引领、激励作用。

从成效来看,首先,这些多样化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医疗服务。通过持续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医学人文已逐步在北京市属医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自2017年起,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持续将改善医疗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市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年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带领市属医院共推出改善医疗服务“规定动作”74项、主动创新“自选动作”328项、服务品质提升措施12项,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其次,患者满意是人文建设工作的“第一标尺”。医务人员不断增强人文意识,患者切实感受到了暖心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北京市属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由2019年的91.55分上升至2022年的94.55分。

此外,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医务人员在书写平行病历、践行叙事医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社会、经济因素,理解患者的自身经历,而不仅仅是关注生物医学意义上的疾病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人员逐步找回医者初心,增强自身的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

(作者系北京市医管中心二级巡视员)

《医学科学报》 (2024-06-14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