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启德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4
选择字号: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编者按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叙事医学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叙事医学专家共识(2023)》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

叙事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弥合医患分歧、实现医患和谐的任务。但是,自2011年叙事医学被引入我国至今,叙事医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叙事医学的理解存在分歧。中国叙事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既缺乏宏观的理论指导,也缺乏统一的实践方案。

在此次会议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叙事医学分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叙事医学分会共同发起和制定的《中国叙事医学专家共识(2023)》正式发布。该共识分为“叙事医学的概念和价值”“叙事医学的实践”“叙事医学的研究”三个部分,包含21条推荐意见,旨在统一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叙事医学的理解和认识,加快推动叙事医学的规范化研究、实践和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等十余所高校和医院的专家围绕《中国叙事医学专家共识(2023)》、叙事医学的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韩启德

◎韩启德

首先,我想就“叙事医学”的本质提出一个问题,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讨论:叙事医学是一种医学吗?现代医学是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现在说的“叙事医学”是与它们平行的一种医学吗?我始终认为,叙事医学不是专门的一种医学,而仅仅是强调医学中的叙事,更确切地说,“narrative medicine”应该被称为“medical narrative”。“叙事”跟“医学”不是并列的,“叙事”本来就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尤其在临床医疗中,医学必然包含病人对病痛的叙述,以及医生对病痛叙述的认识、吸收和解释。我们提出叙事医学,只是为了强调叙事在医学里的重要性,而不是提出另外一种医学。

叙事医学狭义上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对文学叙事方法的应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其中医学与文学的融合,我们以前也一直在做。我始终强调医学生要读小说,读文学作品。小说就是人性的反映,它不是理论的抽象表达,而是直接感受人性的途径,每个病人都有个人的故事。我很早就读过殳儆大夫的《医述——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书里,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她讲的故事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这就是叙事的力量,所以,要把叙事医学放在医学很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要在叙事医学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叙事医学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人工智能可以用来记录病人的故事,但它理解不了病人在疾痛中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医生也没有办法依靠程式化的大语言模型来理解这些情绪和感受并给病人以慰藉。但是,人工智能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强,在叙事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呢?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尤其在处理医学叙事中情感因素的时候,但它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在实践叙事医学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辅助实践,这在叙事医学领域还没有人尝试,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叙事医学接下来怎么发展?我们要把《中国叙事医学专家共识(2023)》进行推广并发展。可以提出很多建议,但我最想强调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实践之树常青。叙事本身只是一种文学手段,我们不必迷信理论,更不要相信现在仍不成熟的理论。作为一个医生,只要怀抱医者仁心,一心一意解除病人痛苦,在医疗实践中认真听取病人诉述,努力理解、吸收并将其翻译成饱含人性的故事,就一定能呈现出好的叙事医学。人文情怀是叙事医学的根本动力。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理论创新,比如郭莉萍教授提出的小红花模型。只要我们去实践并善于总结,中国医学界一定能够把叙事医学水平提升到更高的阶段,并在国际叙事医学领域占据应有的地位。

叙事医学实践要直面行业“三问”。

第一,叙事医学实践是否有利于病人病痛的解除。在现在医疗的常规手段中融入叙事医学,病人是不是受益、是不是能减少痛苦,这是第一条标准。

第二,叙事医学实践是否有利于增强医生的获得感。很多医生对我讲:“如果去跟所有病人共情,我就会崩溃。”我想,这样的叙事医学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我们绝大多数医生虽然辛苦,但仍坚守在医疗行业,其中最大的支撑力就是解除病人的病痛之后内心所享受到的愉悦感。所以,叙事医学一定要让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更加顺畅,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回报。这是我们实践的另一条标准。

第三,叙事医学实践是否有利于推动叙事医学学科的发展。叙事医学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学科,因为学科的完善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一定要有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要有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交流平台,还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在,我国的叙事医学已经具备很多成熟的条件,但是我们还要不断地推进,使它尽快发展成一个合格的学科。

(作者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科学报》 (2024-06-14 第3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