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8
选择字号:
两会热词

编者按

3月4日,我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医药卫生依然是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为了及时传递医药卫生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声音,使代表、委员所关心呼吁的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促进医药卫生领域的良性发展,编辑部对部分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进行了提炼,并以全健康周期、生物医药、基层医疗和专病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整理。

陈义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义汉

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受限、推进智能康复医疗存在堵点、医保覆盖智能康复项目偏少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在《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的提案》中指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康复医疗,是解决当下康复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

为此,陈义汉提出加大对康复机器人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扩大与完善医保和保险支付。

针对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现有社区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慧养赋能、科技加持”的理念,建立示范性社区智能康复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提高群众对智能康复医疗的认识程度,使患者能享受到智能化的康复服务。

二是通过健全审评机制、完善审评服务、优化审评流程和强化分类管理等举措,加快康复医疗器械审批。

三是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促进医院、高校和研发企业紧密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开展智能康复科学相关临床应用及卫生经济学研究。

乔杰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杰

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初婚初育年龄的延迟作用已不可避免,生育力下降或受损已经不再是少数患者的问题,而是育龄健康人群面临的共同困境。

“从生育保障和现有可及的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应以适应发展的眼光,及时、适度、有序放开一些原有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限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建议,首先应加强对育龄人群的生育力评估和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科学认知。

建议在个人常规体检或生育健康检查过程中,为未婚及已婚育龄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生育力评估技术服务项目及相关咨询,让公众对辅助生殖技术目前成功率和有限性有科学的认知及合理预期。

其次,有序放开卵子库服务范畴限制,积极强化建设“生育友好型”保障体系。

第一阶段,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同时严格规定保存使用期限。目前我国在冻卵技术领域已实现了产品国产化并拥有领先国际的新技术,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可参考我国现有精子库成熟的运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国家主管部门依托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捐赠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育龄女性赠卵限制。目前,我国设有29家精子库,“无精”不孕夫妇可通过精子库供精顺利获得后代,但受卵巢早衰困扰导致的“无卵”不孕夫妇的临床需求却远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亟待建设“捐赠型”卵子库帮助不孕患者健康生育。

最后,着力强化生育力保存保障政策法规监管制度。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国家级的针对卵子等生物资源库的监管委员会/工作组,指定专门机构或部门,定期制定技术质控标准,开展资质审批并提请制定法规等,加强对卵子等人类遗传生物资源储存、转运等管理。

韩琳

全国人大代表

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韩琳

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同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增加,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应对长期护理风险的重要选择。”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韩琳说。

基于此,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建议主管部门尽快总结现有试点经验,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路径。划清基本医疗保险和长护险的保障范围,根据不同城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实行多元筹资运行机制。

第二,加强农村长护险建设,尽快探索农村长护险制度。建议扩大参保对象纳入范围,将农村居民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加快设立和普及村级护理中心,完善农村医疗护理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监管力度。

第三,加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重视医养结合。充分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运用市场化机制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专业照护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第四,加强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学校、医院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订单招生等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储备。整合优化护理人员培训资源,建立技能评价机制,设立医疗护理、养老护理、医养照护等职业类型,建立专门的职业晋升渠道和照护人力资源培养长远机制。

第五,科技赋能,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全国规范统一、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照护服务信息平台,支持护理服务模式的多种业态发展;开展健康动态监测及照护服务需求动态分析,及时捕捉、挖掘失能失智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实现供需有效衔接。

《医学科学报》 (2024-03-08 第3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