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
选择字号:
盛志勇:一生战斗的烧伤医生

 

盛志勇(右一)看望烧伤患者。解放军总医院供图

■丁思月

近日,据解放军总医院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解放军总医院第三〇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盛志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从小立志从医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医师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历经十年寒窗苦读,年仅16岁的盛志勇从近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被国立上海医学院录取。这是一所以严格著称的医学殿堂,经过一轮轮淘汰,和盛志勇一起入学的60人,到毕业时只剩下了23人。

1947年,盛志勇被著名的外科学家沈克非举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成了我国第一位在国外专门学习实验外科学的年轻学者。在异地他乡求学的日子里,他心无旁骛,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研究烧创伤上。

1948年,盛志勇修业期满,准备启程回国,他的美国导师却不让他走,三次问他:“你为什么非要回国,难道这里不好吗?凭你的本事,在这里前途无量!”每一次,盛志勇都是摇摇头。他心中放不下自己的祖国。

那年冬天,中国的时局依然动荡。但此时的盛志勇,归心似箭。他直奔旧金山,买到了回国的船票。可就在他所乘的“总统号”客轮即将启程时,美国西海岸暴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船只停驶。无奈,他只好在码头边的小旅馆住下来,并跑到航运调度处恳求道:“只要船运一开通,我就要回中国,哪怕是搭乘一只小船。”终于,航路恢复了,他买到了船票。这是1948年的最后一天。

12月31日,盛志勇乘坐一条小船,从大西洋彼岸驶向他魂牵梦萦的祖国。家人对他说,“你不该这个时候回来。”盛志勇却说,生于斯时,立于斯土。忆及当年回国的曲折情景,他至今感到庆幸,“我回来没多久,上海就解放了。此后中美间的航路中断,美国对归国的留学生都卡得很严,再回来就不容易了。”

时刻听从党的召唤

归国后的盛志勇,按捺不住心中燃起的那团报国火焰,时刻听从党的召唤。

1950年,上海医学院派出一支医疗队奔赴鸭绿江畔,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在第一批医疗队成员中,就有盛志勇。在沈阳,盛志勇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建立大型中心血库,向前线运送全血,还研制出淀粉海绵止血剂。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经历,对盛志勇一生影响甚大,促使他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开启了延续一生的战争创伤、烧伤研究与治疗的军事医学生涯。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一架军用飞机把盛志勇率领的医疗队从北京空降到海拔4300多米的青藏高原。还没从严重的高原反应中缓过劲来,他就带领医疗队成员马不停蹄地从拉萨赶往前线查看伤病员的情况,随后再前往西藏军区总医院,救治从前线送来的伤员。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盛志勇在得知消息的当晚,就率领由军队和北京市抽派的18人医疗队火速赶往地震灾区。在7级以上的余震中,盛志勇一行在医院楼前的空地上开展紧张的救治。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盛志勇再次临危受命,率领医疗队赶往唐山抢救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人们。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盛志勇参加过的紧急医疗救援还有很多。为了紧急救援,那种只能容纳五六人的小飞机,盛志勇不知坐过多少次。为了救治事故中炸伤、跌伤的工人,盛志勇深夜乘车前往开山修路的工地,车辆险些掉下悬崖。

1997年6月,北京燕山脚下某化工厂发生恶性爆炸事故,46名职工被大火烧伤,9名重度烧伤患者被送到盛志勇所在医院,其中最严重的患者,烧伤面积达100%,三度烧伤达90%,且均伴有严重复合爆炸伤和吸入性损伤。经过4个月的抢救,盛志勇成功挑战救治100%烧伤患者的世界难题,这曾被烧伤医学界视为一个不可跨越的“禁区”。

盛志勇多次说,“人的精神和灵魂,都需要生命作为载体,我们医生的使命,就是拯救被损毁的生命载体,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生长出新的希望。”

将技术传递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当组织决定由盛志勇牵头组建全军第一个创伤外科中心时,时年62岁的他欣然受命。

没有前人经验,一切从零开始。盛志勇秉持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双轮驱动的建设思路,瞄准国际烧创伤前沿,借鉴欧美经验,很快创建起了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同时成立了全军第一、全国第二的综合性ICU,还建起了无菌实验室,开创了我军创伤外科学的新天地。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经过以盛志勇为代表的几代医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在的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学部已由原来单纯的临床治疗科室,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学机构,形成了特色鲜明、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学科,承担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近100项,床位由建科时的10张增加到200张,烧伤治愈率达99.5%,烧伤治疗与研究设备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作为一名教授,如果培养不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失败。”盛志勇说。他要求学生行医要先做人,不做钓誉学术,不做唯利手术,不做漂浮医生。他经常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是我的学生,明天你们就是病人的医生,做医生不仅医术要精,而且医风要纯,言谈举止要得体,让病人在你这里得到信任和力量”。

盛志勇要求学生做到“四勤”——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学习。他经常以他的导师沈克非勤奋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他对学生的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苛求至极,设置课题必须科研与临床结合、科研与战场贴合,他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几乎100%用于临床、贴近战场。

他鼓励学生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不断开启学生的创新和“反逆”思维。他的学生姚咏明就应用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攻克了多器官衰竭这一顽症。

盛志勇心甘情愿地做学科的领路人、学生的铺路石。他几十年来俯首为梯、躬身为桥,先后培养出包括5名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大批优秀军事医学人才,其中就有成长为拔尖专家的付小兵院士、柴家科教授和姚咏明教授等。

为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盛志勇花费了大量心血。学生的每篇论文他至少要修改3遍,有的英文论文长达200多页,他一字一句认真译对。他还积极与国外同行联系,推荐10余名医疗骨干到国外进修,出国前反复叮嘱他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还用科研获得的全部奖金设立“盛志勇医学奖”等基金,每年奖励医院有突出贡献的医疗工作者,以推动创烧伤军事医学学科的发展。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2018年12月,盛志勇从工作岗位上光荣退休。百年人生的不懈追求,波澜壮阔;80年军事医学的不懈奋斗,精彩辉煌;20多年对危急重症医学的不懈攻坚,硕果满枝……

《医学科学报》 (2024-02-02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