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雨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13
选择字号:
检验结果互认难题求解

◎李春雨

“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检查检验结果会因患者正常的生理代谢、病情发展而发生变化。我们要尊重疾病诊疗的客观规律,尤其要尊重医生的临床决策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医院之间检查结果无法互认的一个原因。

为规范医疗检验流程,提升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医疗检查检验是诊疗服务的重要环节。《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认机制的建设将为减轻患者负担、提高诊疗效率提供有力支持。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营造适宜制度环境为重点,以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便利患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

同时,《指导意见》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底,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将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互认项目将超过300项;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的跨地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其实,自2016年起,我国就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开展试点,随后推广至吉林、云南、重庆等省市。为了推动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和同质化,我国陆续出台了多个政策。

那么,为何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难以操作?一些地区的“先行先试”带来了哪些经验?

1 四大难点

在推进医学实验室检验同质化管理的过程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检验科主任龚倩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在检验质量管理标准和要求上的差异,导致检验结果跨区域协同管理困难,影响了互认与沟通。

第二,资源配置不均。不同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质量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受设施、技术和人员培训等因素的制约,检测结果难以达到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第三,信息未共享。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数据尚未实现有效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了各地和各级医院间检验结果的实时交流和共享。

第四,技术帮扶缺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不够,导致下级机构缺乏技术指导,在质控管理方面存在空白或不足。

“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检验结果跨区域的互认,也影响了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龚倩说。

2 同质化是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有助于医疗机构间资源共享,为疾病的早期预防、筛查、诊疗提供更加可靠的检测结果,减少重复检验,从而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龚倩表示。

2024年,在国家新医改和《指导意见》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积极响应政策要求,率先探索检验结果互认新模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通过“青浦模式”的实践,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样本。

据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报道,早在2015年,青浦区就成立了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率先开展医学检验同质化建设,每年惠及超过6万名社区居民。2020年起,青浦区医联体建立临床检验质量同质化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远程质量控制指导,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能力。同时,患者在医联体内的转诊和就医流程得以优化,检验结果互认逐步实现。

2021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检验科牵头,与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检验科、江苏盛泽医院检验科共同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检验中心检验联盟”,吸引了上海、吴江、嘉善、安徽等地的35家“兄弟”单位检验科的加入。

龚倩表示,联盟通过标准化检验数据接口,实现了检验结果的实时传输与共享,彻底打破区域信息“孤岛”,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实践模板。

在推进检验结果互认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不同机构间检验结果的一致性?龚倩认为,检验结果同质化是互认的前提和基础。

检验结果同质化能够确保同一项目在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这不仅是跨机构和跨地区实现互认的关键保障,也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

以肿瘤疾病的筛查为例,精准检测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才能及时捕捉肿瘤的早期信号,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检验结果在不同机构间存在差异,不仅会干扰医生的判断,还可能延误治疗,影响疾病防控效果。

龚倩强调,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推动检验结果的同质化,进而为检验结果互认提供技术支撑。

但实际上,也的确存在检验结果不能互认的情况。

比如,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代谢周期是8~12天,超过这个时间,也就超过了正常的生理代谢周期,可能就要重新进行检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还有很多。

另外,不同检查检验的设备、试剂参数存在差异。比如,CT是分16、32、64、128、256等不同排数的。不同排数的CT分辨率、成像是有差异的,如果分辨率不够,微小结节或者病灶不一定能被发现。因此,仪器设备本身也会影响检查结果的互认。

“即便是同一个项目,比如CT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有的患者结果可以互认,有的就不能互认。其中,谁的能认、谁的不能认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由医生来进行判断决定。”焦雅辉说。

3 互联互通是检验结果互认的关键

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在推动检验结果互认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门诊部主任张贤凤表示,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并统一制定检验质量管理标准,区域检验中心能够有效清除跨区域协同管理中的障碍。专家小组的监督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了检验标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消除各地医疗机构之间在检验质量管理上的差异。

此外,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还有效优化了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特别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设施和人员培训不足的问题。通过上下级医院的协作、资源共享和人才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缩小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和质量差距,进一步推动了检验结果的同质化。这种帮扶措施有助于弥补下级机构在检验质量管理中的缺失。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教授武永康指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就医模式正经历变革。互联网医院通过与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合作,利用相同供应商的实验室信息系统,降低了数据互联互通的技术难度。

以华西医院互联网医院为例,其联盟单位的医生能够在共享平台上执业,患者的检验报告可以被联盟内各单位共同使用,从而实现跨机构的检验结果互认。

武永康说,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互联网医院通过分布式比对机制对不同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同质化验证。一旦数据通过标准化校验,就可以在平台上实现结果互认。这种机制既保证了互认结果的质量,又提高了效率。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互联网医院采用加密传输和分级权限管理等措施保护医疗数据的隐私。这种创新的互联互通模式,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效率,也增强了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信任,推动了医疗服务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基于各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线上调阅和互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表示,这项工作的推进,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流程,对信息化的要求很高,是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但对于患者来说,就医能更加便利,而且能够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患者既往的病情,同时为医院和医生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我们将根据工作开展的情况,持续听取医生、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对系统的建设和工作的流程进行优化改进,以更好地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医学科学报》 (2024-12-13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