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规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对各地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领域有所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修订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形成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24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供各地规范使用。
非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发生在年龄超过28天的人群身上,是因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规范》指出,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多数为3至21天,可短至1天内,罕见病例潜伏期可在半年以上。感染部位越接近中枢神经系统(如头或颈部),潜伏期相对越短;越远离中枢神经系统(如手或足),潜伏期相对越长。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全身型破伤风、局部型破伤风和头部型破伤风。
破伤风是潜在严重疾病,《规范》建议,每例疑似或确诊患者均须严密观察,对于严重程度为中型及以上的破伤风患者,应在有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能力的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治疗。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外伤后规范地预防破伤风是避免发病的有效手段,包括外伤伤口处置、破伤风风险分级、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规范》还在附则中指出,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诊疗规范的落地执行。 (黄紫嫣)
《医学科学报》 (2024-10-2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