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思月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6
选择字号:
贾立群:24小时待命的超声科大夫

 

贾立群

■丁思月

他是患儿家长心中的“B超神探”,在B超机器前一干就是30多年。每当被问起他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练就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总是说,“始终坚守一名医师对生命的敬畏。我的闪失可能是1%,但是对孩子、对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我必须对每个孩子都认真负责,尽我最大的能力为他们减少痛苦,作出准确的判断。”

“贾立群B超”

贾立群在大学读的是儿科,毕业之初却被分到了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去的放射科。当时,他心里也曾有顾虑,但带教老师对他说:“你可别小瞧这放射科大夫,本事大,本事小,全凭一双眼。练出来了,病人得福,练不出来,病人跟着你一块儿遭殃。”从那时起,贾立群便立志要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定不能因为他的疏漏,耽误了病人。

1988年,医院购置了第一台B超机,贾立群被抽调去组建B超室。当时,儿科B超在国内几乎是个空白。“儿童医院的B超从我用起,没有现成经验,也不能照搬成人综合医院的一套,许多儿童疾病在国内外资料上都找不到答案,只有边实践边琢磨。”他通过在工作中反复试验,发现高频探头应用于儿童腹部,不但图像清晰,而且能发现微小病变,特别是在儿童急腹症、消化道、泌尿系及肿瘤定性方面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精研细琢半辈子,贾立群的超声诊断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但他仍不敢有半点懈怠。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一连几夜埋在文献里,直至找到答案。

一次做完B超后,家长心存疑虑地问,“大夫,您做的是‘贾立群B超’吗?”贾立群笑着说,“这台机器加上我就可以叫‘贾立群B超’了。”随着一张张B超单的开出,“贾立群B超”逐渐为人熟知,成为儿童超声领域的“金字招牌”。

有一次,贾立群接诊了一个来自甘肃的8岁女孩,她肚子断断续续疼了6年,在当地两次开刀都没有找到病因,孩子非常痛苦,家长一筹莫展。贾立群在给孩子做B超检查时发现她的肠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囊肿,于是迅速确定这就是腹痛的原因。

可进行手术时,外科大夫急急忙忙给他打来电话:腹腔打开了,怎么什么也找不到?他迅速赶到手术室,将消过毒的B超探头经切口直接放入患者腹腔内仔细查找,发现小囊肿的位置在胰头后面,被胰头包着。外科大夫为难地说,“难度太大了。万一损伤了胰腺、碰了胰管会形成胰瘘,太危险。”贾立群凭着多年的经验,用超声引导外科医生一点儿一点儿地用手术刀划向深层组织,半小时、一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刀尖终于碰到了囊壁——手术成功了。

孩子的父亲对主刀大夫表示感谢,主刀大夫说:“你还是感谢B超神探贾立群吧。”此后,“B超神探”便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

24小时待命的“缝兜大夫”

在北京,通勤时间短是件幸福的事,而贾立群一家一直“蜗居”在与北京儿童医院一墙之隔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步行几分钟便能到医院。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房,他回答道,“我怕住远了,出急诊赶不回来。”他对病人许下了“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的承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给你们做”。

一个休息日,贾立群正在理发,突然接到医院的急诊电话,刚理了左半边的他马上让理发师停下来,顶着“阴阳头”赶往医院。他记得,最多的一天夜里曾被叫起来19次。晚上经常是刚躺下,电话铃就响了。妻子心疼地说,“你这一宿啊,净做仰卧起坐了。”

一天夜里,贾立群接诊了一个急症患儿,来不及解释,抱起孩子就往急救室冲。“孩子严重血性腹水,必须马上抢救!”放下孩子,他转身去拦患儿家长,对方一头雾水,非要抢回孩子。此时,孩子已经昏迷。腹部一打开,肚里全是血。主刀大夫感慨道,“再晚一会儿,孩子就没命了。”当他正要回B超室时,这位家长再次抓住他的胳膊说:“贾主任,刚才忘跟您说谢谢了,这点钱您买水喝吧。” 家长边说边往他的衣兜里塞钱,却怎么也塞不进去。原来,多年来,患儿家长为表谢意总想给贾立群红包,他一次次谢绝。有家长硬往贾立群的兜里塞,来回撕扯,白大褂的两个兜全给撕耷拉下来,最后他索性全撕下来。同事见了问,“主任,您这白大褂怎么没兜?像厨房大师傅。”贾立群一想,兜全撕掉不好看,干脆就把白大褂的兜口缝死。家长感慨地说,“还真是第一次见您这样的缝兜大夫。”“缝兜大夫”从此便在患者之间传开了。

从个人到“贾立群B超”团队

20世纪80年代末,儿童超声领域,酷似一片荒原,“一路走来,最难的是没有人在前面带路”。贾立群靠着自己一点点的钻研学习、反复实践,撑起了一片天。科室走上正轨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带徒,“再忙也要抽点时间,把积累的经验教给更多的人”。

王晓曼就是贾立群一手带出来的高徒,在她眼中,标杆立在那里,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贾主任看片特别细致,站远处看,站近处看,拿在手里看,插在灯箱上看,这份严谨深深影响了我。”王晓曼说,每次遇到疑难情况,贾主任都会耐心解答,还经常打糖葫芦的比喻——瘤子就像糖葫芦,里面的棍子就是血管,手术就是要把外面的糖葫芦切掉,但要把棍子保住。

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王晓曼的超声诊断水平迅速提升,很快成为贾立群的得力助手。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以儿科影像诊断水平高闻名,当年,贾立群安排王晓曼去进修。对方的超声诊断未见多强,倒是王晓曼带去的B超图像让美国同行兴奋不已。结果,她受邀介绍起北京儿童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我们科室每天要看600多个患儿,一天顶他们半个多月做的,各种各样的病例比他们见得多多了。”王晓曼信心满满地说。

刚接触B超时,遇到复杂病例,王晓曼会找贾立群会诊。如果确认没问题,贾立群会让她自己署名;容易出现偏差的,贾立群会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上。“可以出彩的让你去出彩,有风险的就一起承担。”王晓曼感激地说,“慢慢地,自己的名气也打开了,找我做B超的人越来越多。”

园丁多用心,此处树成荫。如今,北京儿童医院超声团队已是一支劲旅。“现在,很多年轻人能独当一面,有人已经超过我的水平,以前是‘贾立群B超’一枝独秀,现在很多人预约‘王晓曼B超’‘辛悦B超’等,花开满园啦!”贾立群言语中满是自豪。

“贾立群B超”还被带到了雪域高原。2019年7月,该院超声科大夫崔晏春成为北京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临行前,她跟前来送行的贾立群说,“请主任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把咱的‘贾立群B超’带到西藏!”在崔晏春的努力下,藏区实现了梅克尔憩室、小肠闭锁、巨结肠等首例超声确诊。在贾立群的指导下,北京儿童医院援建的“西藏拉萨儿童超声培训基地”正式挂牌,“贾立群B超”在西藏扎根。

把梦想当信念,把工作当事业,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快乐。这,就是“贾立群B超”团队前进的动力。

《医学科学报》 (2024-01-26 第6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