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9
选择字号:
李宏军:让中国传染病放射学赢得世界尊重

 

■本报记者 陈祎琪

名师简介

李宏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与核医学系副主任,国家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席医学影像专家,特聘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传染病放射学诊断技术”传承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首批“十百千”卫生人才,北京市首批“215”高层次卫生人才。2020年获得 “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他致力于重大传染病放射影像学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30余年,始终遵循“国际视野、患者需求、系统思考、整体推进”的学科建设理念和“医疗技术规范化、技术设备现代化、医工结合信息化、技术队伍专业化”的国际化学科建设思想。

他把病人看作亲人,换位思考、耐心解释,不仅用精湛医术治好患者的病,还用高尚医德温暖患者和家属的心。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李宏军。

勇敢挑战未知填补学科空白

1998年,李宏军还在基层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一天,他接诊了一位34岁的头晕头痛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她脑内有多发脓肿,但这与她比较轻的临床症状并不相符。根据常规的疾病谱进行鉴别诊断无法得出结论,李宏军感到非常困惑,当询问得知病人有性病感染史后,他怀疑病人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感染了一种少见的病原体,因此建议她进行免疫检测,结果显示 HIV 阳性。

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立刻引发了李宏军的好奇:HIV感染为什么会发生脑内多发脓肿?这些多发脑脓肿的病原体性质是什么?感染后脑部会发生哪些病变?为解开这些疑问,李宏军开始检索文献,仅发现国外有少量的相关研究报道。仔细查阅多方资料后,他最终找到答案——这是艾滋病合并脑内弓形虫感染,是弓形虫引起脑内多发脓肿。自此李宏军对这类病例格外上心,并暗下决心要努力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于是,他把研究方向从全科影像学转到了艾滋病影像学。

每天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不仅家人颇有微词,周围的人也都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李宏军。“作为医生,要有仁爱之心,再危险也得看,对患者决不能挑挑拣拣。”李宏军经常给艾滋病患者做检查和诊断评估,时间长了,他与患者就成为了朋友。他的医者仁心感动了患者,很多患者都自愿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愿意为科研工作贡献一点力量。

从那时起,一个基层医院的普通大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学术领域的“处女地”。缺乏参考资料,他便诉诸最原始的研究方法,从身边搜集实例,解剖捐献者尸体,组织分析病理,注重归纳总结,最终撰写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艾滋病影像学论文。这篇论文让年轻医生李宏军获得了众多关注,其中就包括一封特殊的来信。

时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李松年教授,不仅对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在信中邀请他到北京进行当面交流。李宏军一直保存着这封信,并反复阅读,这也激励着他在传染病影像学研究之路上越走越远……

用精湛医术温暖更多患者心

李宏军对与乙肝相关的肝细胞癌(HCC)研究得非常深入,通过解剖1000余例肝癌手术标本、病理与影像特征对照研究总结,李宏军提出了基于临床分期以病理为基础的乙肝相关HCC的分级诊断新方法,牵头制定了可替代的中国HCC的影像诊断标准共识,使HCC精准分级影像诊断临床符合率提升到89%以上,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收获了医患的一致好评和信任。

找李宏军看病的,很多都是疑似肝癌或者疑难病患者。他们慕名而来,带着一丝期盼,希望得到李宏军的最后诊断。李宏军从不会因病人多而吝于言辞、草草解答了事,而是对每一个患者都极为耐心,直到患者家属再无任何疑问。他有时还会电话随访患者,告诉他们有问题随时联系。无论什么结果,他都尽量给予患者更多希望,因为他相信精神的力量。

来自吉林的王女士,丈夫罹患肝硬化合并多发再生结节,部分结节被当地医院怀疑癌变。但最终李宏军否定了这一诊断,认为患者处于肝硬化低级不典型再生结节阶段,建议随访观察其进展。王女士感慨地说:“李主任太好了,和蔼可亲,对病人像家人一样细致,看病非常认真,一点疑点都不会错过。找李主任看病不仅是我们的福气,更多是感到心安。”

“病人找你,是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你,只有让病人信任你,你的诊断治疗计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经常换位思考,给患者解释清楚,才能让病人心里踏实。”李宏军说。

开展学术研究引领学科发展

李宏军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项目、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及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了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扬帆计划项目等,在Science、JAMA、AIDS、STTT等重要医学期刊上发表了270余篇创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国际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

2020年初,李宏军和团队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肺炎影像诊断指南的制定,两天时间,全世界阅读量突破35万次。李宏军还应邀面向81个国家、5425位外国专家进行线上分享和交流。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等国际期刊转载发表,创新点被写入国家卫健委重大传染病诊疗方案(第五版),也被写入北美放射学会 (RSNA) 定量成像生物标志物联盟 (QIBA)制定的美国重大传染病定量影像诊断指南。

在北京市医管中心的倡导下,李宏军团队主动参与建立了北京市新冠肺炎的大数据平台,成功研发了一套基于临床分期以病理为基础的新冠AI辅助诊断系统,显著提升了医疗系统的诊疗效能。李宏军认为,AI技术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无创、快速、便捷和避免交叉感染的辅助诊断作用。

他还在2014年创办了国际感染疾病领域唯一杂志——Rad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并任创刊主编;根据学科发展需求,2022年他又创办了Radiology science,任创刊主编,有力推动了我国放射影像专业的学科发展。

创建我国首个传染病放射学研究生培养点

李宏军非常重视放射学的人才培养,他主持撰写了国家“十四五”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放射诊断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教材《感染与炎症放射学》等,为传染病放射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范本;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法定传染病影像学诊断标准》和《传染病放射学词汇》等,进一步规范了学术和医疗行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传染病放射学”研究生培养点、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北京市示范创新工作室和传染病数字影像科技馆,为重大传染病放射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传承、推广和应用培养了更多专业人才。

此外,他积极服务基层,先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50余次的“法定传染病放射学诊断标准”解读,受益人数近20万人次。他还在基层建立专家工作站,制定目标考核任务,精准引领基层学科建设,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李宏军长期奋战在重大传染病放射学的临床实践和科研第一线,数十年如一日,踏实努力,埋头苦干,砥砺精进,精益求精,勇攀医学高峰,在重大传染病放射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引领重大传染病的精准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医学科学报》 (2024-01-19 第6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