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1
选择字号:
钮则诚:生病总有终结 无须伤感

钮则诚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乃一体之两面、一线之两端,我们既要谈论‘死’,也要谈论‘生’。因此,国人在风华正茂时要安身立命,年华逝去时也要懂得如何了生脱死,这是我国生死教育的重点。”

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钮则诚以《构建中国特色生死教育:生死教育与安宁疗护》为题,从5个方面向公众分享了他对生死的认知。

第一,生死教育要懂得舍得。钮则诚介绍,前几天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名为《死亡图书馆》的书,主标题为Last Dance,译作“最后之舞”,副标题为Counter Death and Dying,译作“我们终会面对死亡与临终”。这本书是典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科书,外国人直接叫做死亡教育,所谓“谈死不谈生”。

钮则诚介绍,在中国台湾,谈论最多的不是生死教育而是生命教育。“不说生命教育是‘大而无当’,说它是‘至大无外’还算贴切。希望两岸能聚焦于‘生命教育’这一议题继续广泛讨论。”

第二,中国台湾在临终关怀领域也存在名称的争论。钮则诚介绍,“hospice care”最早翻译为安宁照顾,仅用了很短时间便有医生提出“安宁照顾为何只有照顾没有医疗”,因此,当局在立法时的条例为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之后护理人员又提出了异议,最终业内将其称为安宁缓和疗护。

“有意思的是,当年黄天中教授把原天津医学院翻译的‘临终关怀’带到了台湾,后来台湾的殡葬法案中用到了临终关怀一词。兜兜转转,在台湾形成的安宁缓和疗护在大陆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也体现了两岸的良性、有效互动。”钮则诚说。

第三,生死终得安宁。钮则诚指出,人们对死亡的基本目标是善终。因此,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生死教育,钮则诚综合业内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面向和四个专业。这五个面向分别为生物、心理、社会、伦理、灵性;四个专业分别为生死教育、生死辅导和咨询、生死关怀、生死管理。

第四,安宁缓和疗护就是要破除执念,这其中包含疼痛管理、灵性开显和临终关怀。钮则诚对此依次介绍。何为疼痛管理?例如,肿瘤病人会疼得痛不欲生,但通过医学手段可以帮他们解除疼痛。何为灵性显怀?在西方,灵性与宗教关系密切,但放在中国的环境中,灵性不一定等同于宗教。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信仰宗教需要加入宗教团体,宗教是团体活动,但信仰是个人选择。中国人逢年过节烧三炷香是民俗信仰,不属于宗教信仰。灵性也就是精神性,国人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满足精神心理的需要。

“谈到临终关怀,我提出一个概念,即一念之间。我们常认为中元节是‘鬼节’,诸事不宜,其实这只在人们的一念之间。”钮则诚说道。

第五,临终关怀事业也可“多学科交叉”。钮则诚指出,“年轻时遵守儒家精神是应该的,成圣成贤、内圣外王,此时的人生态度是多做加法;但接近死亡时需要了生脱死、学习道家做减法的态度。”

西方有科学人文主义、人文自然主义,钮则诚提出了“后科学人文自然主义”的华人应用哲学,其中的人文主义投射于儒家思想,自然主义投射于道家思想。如“应尽便须尽”,生命总有终结的时候,一味追求长寿会导致世界人口增加,自然世界难以承受。

钮则诚还提出“大智教化”的概念,国人难以接受西方宗教的思想,但可以利用古今中外圣贤的大智慧教导华人社会、适应华人社会。

最后,钮则诚套用一句歌词作为他的结论:“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是安身立命、了生脱死。”

《医学科学报》 (2023-09-01 第4版 封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