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国强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7
选择字号:
院士之声
未来医学更需要人文精神回归

陈国强

◎陈国强

医疗和医院高质量发展只有理念是不够的,需要认真行动,努力改变现状,才是真正拓荒。回顾过去40余年,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化、专科精细化、医疗机械化、诊断分子化、治疗精准化乃至医学功利化。

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时刻颠覆我们对世界的印象,重塑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潮流中,医学的发展也极其迅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不断涌现。只要将低价、快速的医疗级的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可以评估我们的环境、日常决策、生活方式等传感技术和大规模运算能力结合起来,我们就可能走上4P医学,即Predictive(预测性)、 Personalized(个性化)、 Preventative(预防性)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 的康庄大道。拥有科技赋予人类的强大力量,届时每个人都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健康,真正实现“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医疗归根到底都是需要以人为媒介或工具去完成的。但是,人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而医学知识却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因此任何一个医生所能了解的信息总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更遑论通晓所有医学信息了。从医学院毕业5年后,你之前所学的不少知识就可能被发现是错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人知道哪些是错的。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无止境,医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永远在路上。所以,医学和医生的局限性和人文属性,才是未来医学的确定性。

如果我们对生命都不敬畏,医学技术再发展进步也无济于事。医者必须精诚。在快速发展的未来医学中,医生人文精神的回归更加重要。在血液领域,我们遇到的很多都是几乎无法拯救的人。但是,物质不能湮没人性,科技不能替代人文,而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也必须以人文为导向,没有人文导向的科学技术,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要么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今天的医学教育,我们非常重视知识教育,而往往忽视智慧培育,因为能够说得出来的叫知识、说不出来的叫智慧。智慧恰恰是生活的艺术,是学识、水平、能力的综合。一个没有智慧的医者是不会有希望的。医学教育中要警惕的倾向,还包括重视科学,忽视人学;重视实验,轻视经验;重视技术,轻视人术;重视电脑,轻视人脑;重视学历,忽视经历;重视商品,轻视人品;重视规格,轻视人格……我们要成就智慧,完善人格,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作为医者,尤其需要胸襟,而胸襟或格局往往是看不见的。

人文要回归,要靠文化秩序的约束。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什么?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孟子·尽心下》中孟子回答“何谓善?何谓信”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译文:心怀喜爱的就称为善良,有自己本性的就称为诚信,内心很充实的就称为美好,内心充实而且又散发光辉的就称为大,大而且能感化于人的就称为圣,圣而又高深莫测的就称为神)如果我们的医生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医学一定会复兴。

医学直接面对生命,需要温度,需要情怀。敬畏生命能让我们面对名缰利锁时,始终不忘医学的温度;能让我们面对有限生命时,竭力拓展生命的宽度;能让我们面对迷茫前路时,依然坚守医学的厚度。在快速发展的未来医学中,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呼唤人文精神的真正回归。(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科学报》 (2023-07-07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