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荦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6-30
选择字号:
张澍田:医者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

 

张澍田

◎康荦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作为博士生导师,张澍田每天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自己行政工作和临床工作的时间和比例。比如在安排好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周三上午在西城院区、周四上午在通州院区出门诊、做内镜、查房。有时候为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挤出时间与研究生一起讨论临床、科研、教学方面的问题。

近日,张澍田与记者分享了他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与感悟。

医学不是数学,学医天天都有成就感

学医四十余年,张澍田深刻感受到,在医学院学习成绩好是根本,但这还不足以让学生成为一名好医生。张澍田认为,“学医压力大、风险高,很苦、很累,要背的东西很多。但是医学不是数学,没有1+1=2 那么公式化,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有理论更得有实践,老师要讲,学生更要悟。”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对于自己的学生,除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张澍田还要求他们先做人、再做事,再做学问。医学规律性的东西不能打破,基本功扎实是必须的,没有捷径。“不然学问长久不了,也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张澍田说。

“我们医生之间经常开玩笑,说谁到了‘副高’就‘上墙’了,‘上墙’就是医院的专家榜上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就像任何行业一样,如果想成为‘大家’,必须要多读书,必须要有哲学的指导、文化的支撑、历史的积淀,知识和修养必须是全方位的,不然很难再有质的提升。这种提升感觉不到,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人的工作、学习、认知等方方面面。”

“医学里面有哲学的问题、文化的问题、艺术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手术做下来,就像创作了一个艺术品,病人受益、医生有成就感。”

张澍田笑称自己“天天都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每天的每件小事:明确了一个疑难病人、取出了一个异物、掏出了一块胆结石、止住了一处出血……内镜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到目前为止,从患者嘴里掏胆管结石(ERCP)还是所有内镜操作中最复杂、最困难、最精细、最有成就感的。“十二指肠大乳头是总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细、小、变异大,方向不准,力气再大也插不进去。”

张澍田回忆道,几年前自己和一个同事配合完成了一例这样的手术,结束后他对同事说,“我感觉自己又升华了”。同事问他悟到了什么?张澍田回答道,“之前我觉得做这个手术就像女同胞们穿针引线一样,自己一手拿针,另一手拿线,往针眼里穿;现在我觉得就像别人拿着针,我拿着线,往针眼里穿。”这个病人心跳又快又强,内脏也随之跳动,手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不要说还需要在 X 射线下做手术,即便保护措施完善,长期接触 X 射线,对医生的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那为什么还要做这样难度大、对医生身体有伤害的手术?张澍田简单地说:为了病人!对于胆管结石的病人,传统手术更难、创伤更大。而从嘴里掏胆管结石,对病人来说创伤小,术后恢复也快。“当然,这样的手术成功了,医生也很有成就感。”张澍田笑着补充道。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记者:目前大家对消化系统健康的认知程度如何?相比过去,大家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视程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澍田:我1985年参加工作,那时候的疾病谱和现在的疾病谱有很大差异。近些年,有些消化系统疾病增多且更严重,有些疾病减少且危险程度减轻。我刚工作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多,但是现在此类疾病很少,反倒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吃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引起的溃疡出血类疾病增多,还有炎症性肠病(结肠炎、克罗氏病)相比过去大幅增加。

另外,胃肠道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明显增多。但无论哪种癌,只要早发现,现在都有办法治疗。所以最理想的处境是不得病、不得癌,一旦患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关键。但早期癌的特征就是“没症状”,如何做到“三早”?要定期做无症状健康体检,包括胃肠镜。随着无痛医院的建设,“享受胃肠镜,发现早期癌”逐步成为现实。

记者:为了保证消化系统健康,我们平常应尽量避免哪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张澍田:食管癌有地区差异、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生活方式有关。吃得太好太油腻、口味太重,不运动,这些是万病之源。西宁市附近有一个自治县,这里的食管癌发病率特别高,我们考察后发现那里生活节奏很慢,大家平日里围坐在一起,旁边炉子上煮着开水,大家边聊边喝类似八宝茶那样的东西——开水冲进去,马上就喝。烫食对食管黏膜损伤特别大,一次损伤后修复,再次损伤后再修复,可能某次就会突变,一旦变成了癌,病情发展就会很快,所以要尽可能避免烫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危险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单一的危险因素,所有的癌都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非常高,近年稍有降低,但仍然在 60% 以上。如果这么大体量的人群都吃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期会带来菌群失调、超级细菌、耐药等很多问题。人是一个整体,治病得综合考量。

在科学指导下享受生活

记者:您能分享一下您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吗?

张澍田:说实话,我的生活方式没那么健康。我也喜欢吃羊肉串,吃的时候也喜欢辣一点儿、咸一点儿,其实好吃的东西都不太健康。可以选两三样自己爱吃的,一两周过一次瘾,解解馋。人不能生活在科学里,灶台上放着天平,每顿饭按克量,那肯定行不通;不能长期生活在预防癌、恐惧癌的心态中。但生活没有科学指导也不行,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三高、心脑血管病、癌可能都会出现。

人要生活在有科学指导的生活里,偶尔吃一次不健康的食物问题不大,首要是把握好“度”,平时控制、偶尔放松,还得享受生活。平时要戒烟限酒,食物要少吃,多运动,没有时间挤时间也要运动。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心态。现代人的许多病症都是源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经常生气、情绪紧张、抑郁焦虑,这些尤其与胃肠道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所以问诊也很关键,医生不能只盯着肠胃治病。有些病人胃镜肠镜检查都没问题,结果转到精神科治疗后症状就没有了。

总之,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草(绿叶蔬菜)、少吃肉、频喝水、勤运动、心情好。

记者:对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张澍田:想当个好医生一定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职业责任重,需要良好的体力,也需要终身学习。希望他们能主动地、尽早地“受罪”、受苦、受挫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当然,这个职业也有吸引人的地方,看着病人健康痊愈,天天都能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生活质量自然就高了。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略有删减)

《医学科学报》 (2023-06-30 第7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