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 医学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6-2
选择字号:
施一公:人才交流是科技发展根本力量

施一公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表关于科技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目前,我国在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合作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障碍,那就是大国科技竞争日益加剧。

在施一公看来,人才是破解合作共赢难题的关键,尤其是顶尖人才。顶尖人才、高水平人才只有进行充分交流才能变得更强大,从而给世界带来更高端的科学和技术。“民间交流、顶尖人才的交流,是推动科技发展最强大和最根本的力量。”

施一公表示,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并行不悖、相互促进。他认为,当前,我国在创新版图中的位势与大国地位并不相称,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带来更大的创新发展机遇。

国际顶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国际友好往来的桥梁和交流合作的纽带。施一公说,“人与人的往来互动,形成融通开放的世界观,塑造多元化、包容性的人文环境,增进理解与信任、消除偏见和误会,为合作提供丰厚的土壤,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施一公表示,中国能更好地集聚世界顶尖人才,得益于改革开放。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9年底,中国有近650万人出国深造,约450万人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在他看来,中国的留学生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

他列举了一组数字。就博士生就业人数而言,2000年中国为9000余人,美国为1.8万余人;2010年中国已经达到3.4万余人,美国为2.6万余人。“这个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施一公说。

但是,他也指出,中国仍面临顶尖人才匮乏的困境。但中国政府奉行敞开怀抱让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使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得以进入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发挥所长,造福全世界。

人才培养需要敞开怀抱加速人才“外引”与“回流”,制定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搭建宏大的事业舞台,用好海外人才资源库,构建国内人才“蓄水池”。施一公还表示,发展研究型大学对于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型大学要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地,为开展广泛科技合作做好桥梁、搭好平台、建好环境。(田瑞颖)

《医学科学报》 (2023-06-02 第2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